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项目
用传统工艺表现中国色彩之美
跟随华硕灵耀非遗中国色推广大使的脚步
用一抹“山川黛”开启非遗探访之旅
2021非遗跨界项目“华硕灵耀走进荣昌夏布探访之旅”,以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为灵感,推出时之号令“山川黛”非遗中国色,将夏布传统工艺与华硕电脑科技产品相融合,展现华硕灵耀系列全新色彩定义。
PACC携手时之号令,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和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提供学术支持,展开二十四节气“谷雨”的中国色彩寻访之旅,用夏布传统工艺表现“山川黛”中国色之美。
触摸千年荣昌夏布,开启非遗发现之旅,让我们跟随纪录片《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2021年4月22日,知名音乐剧演员、歌手阿云嘎作为华硕灵耀非遗中国色推广大使,跟随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沈华菊、荣昌夏布非遗传承人黄秀英,来到重庆荣昌县(区)万灵古镇,体验荣昌夏布如何结合谷雨节气,呈现中国色彩之美,并与当下的现代科技与产品相融合。
万物生发 一抹山川黛
展现东方气韵之美
中国古人讲求“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也因此中国传统的颜色都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出,与时令、气候,和物候发生连接,包含中国人对时间的特有认知,成为时间的号令,并通过工艺器物,及诗词歌赋渗入中国人的生命情感之中。或许“山川黛”并不为许多人所知,但其实它由来已久。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正描写了谷雨时节,万物生机勃勃,雨后山川在天光的映照下露出莽莽青色,遂称山川黛。如今,通过荣昌夏布再现“山川黛”,运用在现代生活多个场景中,让中国色彩得以新生。
藏红花、柿子、还有散发清香的黄栀子......这些纯植物染色原料经过了怎样的处理,才能最终产生了理想中的“山川黛”色?寻访活动当天,在荣昌夏布染坊内,参与嘉宾现场体验了夏布染色工艺。据章莉莉介绍,首先研究人员查阅相关典籍,初步确定“山川黛”的色彩印象,在电脑上探讨并确定色彩数值,印制比选确认后,开始用夏布进行手工染色,一遍遍试验,找到最接近的色彩。
在最传统的大染缸里,大家看到了从植物里提取出来的染料,混合起来的颜色完全看不出山川黛的颜色,荣昌夏布神奇就在这里。经过6-7次这样的反复染色,最后呈现在夏布上的颜色,就是最像谷雨之后山川的莽莽青色,也衬托了夏布这种接近自然的气质。
取法自然 智慧凝练
适时而生的古老传统技艺
对荣昌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自古这里就是夏布的家。为什么夏布会在这里传承下来?荣昌夏布非遗传承人黄秀英表示,其中一个比较直观的原因,就是川渝地区的夏天特别闷热,在没有空调的年代,老百姓需要透气舒适接近自然的布料来做衣服。荣昌夏布以常见的“中国草”苎麻为原料,结合纯天然植物染色工艺,经过工匠们数十道纯手工工序的制作,造就了其天然纹理。夏布取材自然、价格亲民、体感舒适,色彩雅致,很好地服务了生活,“所以这种古老的技艺在荣昌传承千年。”
荣昌夏布完全由手工织造,工序复杂,只是这样一个单调的织布动作,要恰当的控制好力度与速度,并非易事,集中体现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匠人精神。黄秀英家几代都是做夏布的,接力到她手里已经是第七代传承人了,“其实从我年轻时开始,愿意做夏布的人就已经开始少了,我们荣昌的这些非遗传承人这几十年来其实都支撑得很不容易。”
静谧沉稳 安心自在
现代科技融入传递中国色彩
要使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研究团队探讨了许多方案,最终大家决定从中国传统色彩出发,来体现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彰显出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全新华硕灵耀夏布电脑内胆包就是“中国色”的一次创新尝试。内胆包既传承了夏布非遗传统工艺的特点,将夏布本身的天然质感与山川黛的颜色质感相融合,又与笔记本电脑产品使用场景完成了结合。
作为华硕灵耀非遗中国色推广大使,阿云嘎表示自己很荣幸参加此次的寻访,“让我有机会见识现代科技与非遗的跨界携手,见证两者一同再现中国色彩之美,并与更多人分享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
除了“山川黛”,本次《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还发布了“稻裳金”,和“锦霞紫”,中国色彩之美将在接下来的非遗跨界中得以不断提升和释放。一起跟随我们的脚步,继续非遗发现之旅。
▲《时之号令非遗中国色》纪录片
精彩预告花絮
相关链接
监 制:章莉莉
责任编辑:逄继青
图文排版:郭霄楠
文字来源:澎湃新闻
视频制作:澎湃新闻·源深视频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华硕电脑
来源: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