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荣昌折扇做到尽“扇”尽美

1550716908000

刘应琼(右)为员工讲解制作要点。

折扇成品展示区。

2018年8月,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荣昌折扇被作为“市礼”送给前来参会的1000多名国内外嘉宾,让“一把扇”大放光彩。而制作这些折扇的,正是荣昌区飞跃工艺扇厂。

本分制扇 精益求精

位于昌州街道工业园区5支路的飞跃工艺扇厂,周边有居民楼、加工厂和学校,位置并不算显眼。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不起眼的扇厂,如何从众多折扇厂中脱颖而出?

在该厂厂长刘应琼看来,这21年来,自己的工作就是,“本本分分地做好荣昌折扇,别无其他。”

刘应琼出生于折扇世家,从五、六岁起便受到父亲制扇技艺熏陶,可以说是“生在折扇厂,长在折扇厂”,打小就对折扇有一份不能割舍的感情。1981年,17岁的刘应琼进入荣昌折扇厂,开始系统地跟随父亲学习每一道制扇工序。

过去的手艺讲究“口授心传”,弟子从师父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手艺,还有那份守护之心。和制扇技艺一起传承下来的,还有父亲的制扇理念——做好荣昌折扇,追求精益求精。带着父亲的期望,刘应琼在学徒时期就成了各项制扇技术过硬的标兵。1998年,35岁的刘应琼租下250平方米的房子,创建了最初的飞跃工艺扇厂。

遵循传统 不忘革新

别看一把小小的折扇,工种就有16个,工序则有146道。刘应琼说,“制骨、钻孔、打磨、织面……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一把折扇的好与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

“老工艺做出来的精美!”刘应琼说,想要做出质地精良的荣昌折扇,就必须“舍简就繁”,坚持传统工序。制扇21年,刘应琼坚持全手工制扇,确保荣昌折扇的独特韵味。

地道的制扇工艺,为飞跃工艺扇厂带来一批批慕名寻扇的客人。有一年,厂里来了一位客人——敦煌书法研究院的马老先生,寻遍了荣昌折扇厂,就为找到称心的折扇写字作画。由于折扇的扇面小,上宽下窄呈半圆状,扇面铺开后表面凸凹不平,要在扇面上落墨作画,对折扇的工艺自然有相当高的要求。在一番“考察”后,老先生在飞跃工艺扇厂找到了满意的折扇,并连声称赞刘应琼,“你是实在人啊!”

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该厂还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折扇进行了改进创新。2015年,一次去酒店吃饭的契机,刘应琼被扇贝壳上五彩的亮片吸引,她寻思着能不能把好看的亮片取下,镶嵌到折扇的扇骨上。把扇贝壳带回扇厂后,刘应琼花了一万多块找到了打磨提取亮片的工具,做出了独特的“嵌贝扇”。

目前,飞跃工艺扇厂能生产全楠、正棕、硬青、皮底、全棕羽毛绸面吊尾舞、串子、漆嵌等15大类、345个花色。这些折扇除具有折扇的普通功能外,还普遍用于广告载体、礼品赠送、纪念品发放、强身健体、文艺演出、室内装饰、艺术品收藏,无不体现着飞跃工艺扇厂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培养新人 世代传承

这些年,该厂的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通过阿里巴巴,先后出口美国、德国、印度等10多个国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可56岁的刘应琼透露出一丝担忧,如何把这门传统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制扇是件苦差事,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肯定是学不好的。”刘应琼说,制作扇架、扇头等,每天都在重复枯燥的步骤,手被磨出茧子是常有的事,愿意学习制扇的本就不多,愿意耐着性子的更是难得。为了让这门手艺得以保存,飞跃工艺扇厂以艺术院校为依托,以扇厂为培训基地,大力培养传承人,现在每年都要培养15人以上。

90后张朝海就是其中一位传承人。张朝海从小酷爱手工制品,在初次接触荣昌折扇后,被其精巧雅致的做工吸引,经常前往折扇厂观赏扇艺制作。在高中时期,张朝海开始尝试绘画折扇,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大学。偶然的机会,张朝海来到了飞跃工艺扇厂,刘应琼把这个难得的“苗子”留在厂里,让他从最基础的工艺学起。

“只要喜欢,就不难!”刘应琼说,选择传承人,最重要的还是看他们对折扇的热爱,只有足够喜欢,才肯下功夫去钻研。未来,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手艺,将传统荣昌折扇的技艺流传下去。(原标题:把荣昌折扇做到尽“扇”尽美)

东西问客户端

理性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