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王翔) 11月6日,“开在村里的大会”——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开幕,吸引了全国400余位乡建者“进村赶集”。从听课学习到嗦粉吃面,从品牌发布到赶集看展,呈现出一场“接地气、巴蜀味、烟火气、文艺范”的乡建盛会。
2020年11月6日,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荣昌安富街道通安村举行。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热闹非凡的活动现场。
乡建大咖齐聚村头
据介绍,乡村复兴论坛是一场旨在促进乡村产业复兴、传承本土文化、创新共建发展的乡建盛会。本次峰会围绕“融汇巴蜀·天下荣昌”主题,设“综合、文旅实践、乡村运营、基层有话说”四大主题版块,共邀请30余位建筑规划、艺术设计、民宿运营、文旅融合、社区营造等领域专家学者、基层干部,聚焦乡村振兴之要,从乡村价值、文化活化、文旅升级、城乡融合等多个实际议题,探讨以村落空间为载体的乡村建设新路径。
论坛综合板块上,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乡村建设将迎来新阶段》、《下一个10年的乡村旅游产品》、《城乡结婚》、《顺时势而事,乡村复兴人本至上——源自荣昌的实践与思考》、《建筑,为乡村赋能》的主题报告,多角度多维度探寻乡村建设新方向。文旅实践板块上,7名来自文旅相关行业的大咖、专家、实践者们,也分享了众多的成功经验、案例,为各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当天,荣昌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各路嘉宾,开展清华专场合作对接会,举办了专家学者与农户共同参与的“乡村夜话”等活动,搭建起共建、共谋、共享的对接桥梁,为荣昌打造乡建典范提供支撑。
当代艺术介入乡村
作为一场“开在村里的大会”,此次荣昌峰会的主会场——通安村三矿井片区让人眼前一亮。
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帮助下,荣昌区利用三矿井片区原本的一片水塘、闲置房屋、荒地、农田、工厂等资源,重新打造出一座“陶园”,既盘活了乡村工业遗产,又为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提供了研发、创作和交流空间,为通安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及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陶园”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团队还以荣昌三大国家级非遗——荣昌陶、夏布、折扇为主题,通过对非遗元素进行改造、解构、重塑,打造了契约剧场、布·境、扶摇等五个艺术互动装置,让非遗概念与当代文化形成联系,营造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的奇妙感受。
活动现场的非遗荣昌陶器创作展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生命——陶的旅程》互动装置,就是一个由众多透明色块组成的装置。据介绍,这个互动装置由五层“砖块”搭砌而成,从上至下依据窑火温度的颜色变化,依次由深变浅,内部“砖块”凹凸错落,再现原初陶窑砌筑的手工痕迹。据介绍,这个装置的构思来自于陶窑与炉火,是当代艺术介入乡村的创新探索。
村民摆摊秀土特
本届峰会也是当地村民展示自家特产手艺和村子市井风情的一个窗口。花椒、橘子、红薯、竹编……在“陶园”会场外,村民们带着特色农产品和非遗作品摆摊“带货”,独具荣昌乡村特色的粉条宴、铺盖面宴、豆豉鱼宴等农家菜让参会代表体验到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
活动现场,村民摆摊售卖农土特产品。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活动现场,村民摆摊售卖农土特产品。
当天,“陪伴式乡村运营共建试点”暨“好品中国产业孵化&电商直播基地运营中心”正式揭牌。未来,包括“疯窝媒”乡村共建青年团队、有志于从事乡村营造的高校师生志愿团等人才资源,将组团驻村深耕,从驻村改造、社区营造、运营培训等方面分阶段开展“安居”“乐业”项目。通过政企合作、村民参与方式,发挥新老乡民的力量带动乡创业态发展,用资源再盘活、文化再深挖、模式再创新等途径,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活力社区”。(原标题: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开幕 400名乡建者“进村赶集”)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