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到新的高度,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这是老百姓的健康存折,存的是健康,攒的是精神,收获的是美好生活!”
自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荣昌区先行先试,在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的基础上,出台了《重庆市荣昌区打造运动健康之城实施方案》《荣昌区“降减强”全民健身行动实施方案》,并将“降减强”全民健身行动纳入“12个具有荣昌辨识度的重点改革项目”,确保将每一个荣昌人的健身与健康管理落到实处。
何为“降减强”?即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精准施策:中老年降指标、中青年减体重、青少年强体质。这一行动通过科学健身与健康管理,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成为荣昌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破题关键。
找准“痛”点
▲资料图片
想要强身,必先“瘦”身。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多与每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旨在通过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推动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的改善。
“多跑一公里,少就一次医;多流一身汗,药费省一半!”
“健康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攥在手里的幸福!”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用最朴实的话语,生动概括了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事业的意义。
在荣昌区,群众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长期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此外,全区“小眼镜”“小胖墩”占比达8%,小学近视率33%,初中61%,普通高中84%。15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肥胖率达38.6%。高血压患病率为35.3%,糖尿病患病率为16.8%。
为此,荣昌区专门召开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推进会,着眼于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施的“降减强”全民健身行动,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民生工程。
瞄准“靶”点
▲资料图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实现“降减强”,就得提供足够的配套。
荣昌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供给体系,实现社区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主打马拉松特色,迎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突出“全龄运动”,乡镇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凸显普惠共享,累计打造体育场地4000余处,健身步道总长度近500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5平方米,超过了全国标准。此外,荣昌区积极组建健身指导队伍,先后成立了21个体育协会组织、110余个跑团,注册会员超过10万人。
解决了居民“去哪儿健身”“和谁一起健身”的问题,荣昌区还大胆探索体、卫、教融合的主动健康模式。
在体育板块,荣昌区构建多层次多样化赛事活动体系,持续打造重庆・荣昌马拉松、成渝双城铁人三项等特色品牌赛事,常态化开展“八个跑”活动,每年举办各类群体赛事活动160场次以上。
在卫健板块,荣昌区主要医疗机构均开设运动康复门诊,制定高血压、肥胖人群“运动处方”,设立体重管理门诊,推出早晚跑、八段锦等多样化活动,惠及群众约1.5万人次。
在教育板块,荣昌区打造“温暖棠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组织家长、学生参与“荧光夜跑”“假期乐跑”等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跑,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良好氛围。
“降减强”行动开展以来,荣昌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了3.96个百分点,居全市前列。老年重点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稳定率分别达92.1%、88.9%,血脂正常率达51%。中年人体重减轻率达81.4%,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3%。学生焦虑指数下降,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1%,提升6个百分点,优秀率从15%提升至25%,86%的教师反馈学生整体精神面貌更加阳光积极。
创造“拐”点
▲资料图片
“降减强”行动不仅带来健康的体魄,无形中又推动了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集聚。
从引进中乔体育、中伟体育等知名体育装备制造业企业,到打造“重庆体育产业园”,荣昌区将体育产业纳入了招商引资的场景,形成了涵盖鞋服、器械、智能设备的产业集群,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亿元,同比增长22%。
“赛事游”业态持续升温,荣昌区以大型赛事为抓手,不断拓展体育消费,营造出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健身氛围,累计吸引20余万人来荣参赛观光。
去年,荣昌区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2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超过1500元,以非医疗手段促进健康的实践形式的基础基本形成,为该区进一步区探索“降减强”全民健身行动改革奠定了基础。
未来荣昌将推动体育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鼓励企业参与体育设施建设运营;扩大体育消费场景,结合文体活动,挖掘非遗文化,培育体育赛事,推出旅游产品,推进文体旅融合;激活银发体育消费,培育老年体育社团,举办赛事,集成消费场景;打造赛事经济,利用生态资源开发户外赛事,提升品牌赛事影响力。
攀向“顶”点
▲资料图片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犹如“长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是做好“顶层设计”。
荣昌区制定中长期《荣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构建“1+21+100+N”全民健身服务格局,即1个区级健康营,21个镇街健康营,100+机关、企事业单位健康营,N个区、小区、村级健康营。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建立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康复师“三师共管”服务机制,提供精准运动能力评估;构建“运动处方+营养膳食+中医治未病”三位一体干预模式,建立体检数据库,通过前端筛查、精准发现、靶向干预,及时降低各项指标;倡导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开展公众食物营养和饮食文化教育,推动体重管理逐步形成社会共识;组织“八进”科普宣传,普及运动防护、营养健康等知识,提高群众健身热情,解决好群众“不愿动”“不会动”的问题。
据报道,荣昌区委、区政府将组建专班统筹推进工作,抓体育服务供给、抓基础设施建设、抓赛事活动开展、抓体育文化培育,聚焦政策、平台、赛事、消费、科技赋能等方面多点发力,持续提升群众体育生活满意度和体质水平,营造浓郁的健身氛围,让“降减强”真正落地见效。
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本质找方法。荣昌区一手抓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的融合,一手抓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的聚合,人人健体,产业兴旺,城市也就更具烟火气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