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提高人民的收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践行“民生为大”生动的诠释

来源:荣昌微发布 1737343303108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里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在中国文化中,一个“新”字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美好的象征。相信每一位国人在新年伊始,心中都揣着一个朴素的愿望——期盼日子越过越好!这也是荣昌区委的奋斗目标!

开年第一天,募集善款超600万元,为困难群众汇聚起一轮“冬日暖阳”。

开年第一会,经济工作会号召广大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员工涨工资、发奖金、吃团年饭,增加务工人员的幸福感。

开年第一单,引进投资二十亿元项目建设“西南超级工厂”,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

......

刚一开年,荣昌区就把“民生为大”,演绎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故事。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初衷?荣昌人给出的答案很朴实——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人民的收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首先要能挣钱。

有产业,才有就业。2025年开年,区委主要领导带队出征,1月4日,引进山东开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约5亿元,在荣昌建设新型环保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1月6日,湖南长沙虎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落户荣昌,计划总投资20亿元,打造以生产中式糕点为主的皇家小虎“西南超级工厂”......

近年来,荣昌区委区政府着力把就业“饭碗”端稳,大力抓产业、引企业、稳就业,持续唱响做靓“123456”营商环境品牌,构建“2335”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引育规上工业企业400多家,培育了产业工人近5万名,企业每年发放员工工资超过20亿元,牢牢守住千家万户的幸福底线。当前,荣昌有20多万人为了梦想背井离乡,在外创业就业、求知求学。针对人口溢出的现象,荣昌实施“荣昌人回家工程”,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持续引回荣昌籍企业家回荣创业、荣昌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进一步兑现“就业在荣昌、不用去远方”的承诺。

消费能让钱流动起来,让经济“活”起来。提高人民收入,重点要刺激消费。

你的消费是别人的收入,别人的消费也是你的收入,消费的钱最终能流到市场上,就会变成所有人的收入。经济学上有一个经典例子,A先生准备去住B老板的宾馆,于是交了100元保证金,B老板拿着100元给服务员C发了工资,C拿到工资后给房东D交了租金,房东D用这笔费用还清了房子的装修款,装修老板E又和B老板认识,欠了B老板100元,于是用这100元还清了欠B老板的钱。最后B老板把保证金退给了A先生。100元转了一圈又回到了A先生手里,但是却解决了一大圈经济债务问题,这就是消费过程,也就是提振消费的底层逻辑——“社会上的钱,流动起来才是钱”。

“今天的客流量让我更有信心了,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一直满桌,一天的销售额大概是1.6万元,是平时1.6倍。”区内举行的羊肉汤美食节,让羊肉馆老板邱勇尝到了促消费带来的“甜头”。

近年来,荣昌围绕让钱流动起来,以“文化+活动”引流量、促销费,常态化举办“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系列文体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巡游、美食文化节等特色品牌,举办成渝双城铁人三项赛、渝西八区全民健身跑、荣昌马拉松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免费开放政府机关、政府经营管理的停车位1.6万个,“一人参赛、全家旅游”,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次的游客来荣旅游,游客量同比增长28%,带动消费超过100亿元。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个体工商户,网约车、餐饮、住宿等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大幅提升,市场烟火气更加浓厚,实现了一业兴百业。

慈善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提高人民收入,要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古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行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在华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善”对于施政者是“善政”、是“养民”、是心系民生,对于普通人则是有“善心”、是有“德行”、是乐善好施。进入现代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民收入,既要通过发展增加收入引“远水”,也要通过慈善捐赠第三次分配解“近渴”。

荣昌自古就是一座热情好客、仁义博爱的城市,巴山蜀水孕育出荣昌儿女重德行善的性格。近年来,荣昌区高度重视发挥慈善作用,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善满山城·乡村振兴”“抗洪救灾”等系列慈善活动。2024年荣昌共筹集超1700万元善款,为困难群众送关爱、送温暖,让慈善成为荣昌人的一种社会风尚、一种生活方式。

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让每一位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是一个城市的最动人的气质。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美好生活不是免费午餐,不是天上掉陷饼,需要“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韧劲去面对风险,需要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去面对挑战。

责任编辑:张小波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