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昌忙碌城市的一隅,隐藏着一份温情的馈赠——梁六姐猪儿粑。今年32岁的李逢,和母亲梁义琼一起经营着这家位于荣昌公园路的小店。
“老板,来五个椒盐味猪儿粑。”“好嘞,10块钱。”梁六姐猪儿粑店早早开门,络绎不绝的食客证明这家店不可小觑,热气腾腾的灶台上,一笼笼绿叶包裹的剔透点心,远远望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将猪儿粑装箱邮寄
早餐时间一过,店里稍歇,李逢又接到上海顾客打来的“催单”电话,赶紧将200个猪儿粑打包装箱邮寄。
“我们的猪儿粑支持邮寄售卖,最远的卖到了新疆的塔城、黑龙江的漠河。”李逢自豪表示,尽管店里没有开通电商销售平台,却因那份手作的纯粹与真挚,根本不缺客源。
李逢回忆,“有一次一个浙江人到荣昌旅游,吃了我家的猪儿粑,觉得好吃就顺带买了几十个带走。回到浙江,上海的一个朋友到他家做客尝了味道后,专门加我妈妈的微信喊寄货。”他说,这样的“口口相传”故事比比皆是,店里产品总是供不应求,所以自家店才能一开就是20多年。
李逢说,小时候的他,总喜欢溜到母亲身边,观察一个个洁白滚圆又泛着光的猪儿粑在母亲手中“诞生”,猪儿粑的味道,就是他记忆里的家乡味道。
大学毕业后的李逢原本在成都谋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2019年他选择辞职,回到家乡荣昌与母亲一起生产销售猪儿粑。问其原由,他回答:“这既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项生财之道,用心去学,用力去做,生活也能‘有滋有味’。”
可是对于李逢的选择,母亲并不支持,“猪儿粑都是当天制作当天销售,每天早上4、5点钟就开始忙碌,一干就是大半天,需要细心、耐心,他一个男娃,坚持不下去。”
但是李逢用他的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坚持。
除了每天和母亲一起早起切包叶、揉面、配馅,李逢还要进原料、送货,大大减轻了母亲的负担。此外,李逢还利用自己企业运营管理的经验,对店铺进行了整体视觉设计,不断改善运营管理方法。
“比如有的顾客买得比较多,一次肯定吃不完,李逢就专门制作了一个温馨提示贴纸,贴在食品袋上,告知顾客加热方法,事情虽小,却让很多顾客觉得很贴心。”梁义琼笑呵呵道。看着儿子踏踏实实做事,梁义琼再也没有说过反对的话。
▲妈妈教李逢包猪儿粑
对于现在的李逢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掌握猪儿粑制作技术。
“包粑粑看似简单,但粑粑口感好不好,关键看‘包’的手艺。”李逢坦言,有一次他包了40多个猪儿粑,由于包的时候馅料没填足,结果这一笼猪儿粑蒸出来都不饱满,品相不好,只能给自家人吃。而母亲已经卖了20多年的猪儿粑,在产品品相、品质把控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技艺,她制作的猪儿粑个均70克左右,粘糯可口、口感上佳。
“李逢包粑粑的技术还欠火候,没有放手让他单干。平时生意空闲的时候,我也会让他试着上手包,逐步领会包的要领。”梁义琼表示,来店里购买猪儿粑的主要是老客户,他们比较钟情于猪儿粑原有的口感和味道,为了维持客户的稳定性,“包粑粑”环节仍由自己挑大梁。
“妈妈毕竟年龄大了,我只有边干边学,逐步把手艺学精,才能把这个产业真正承接下来。”李逢表示,现在他在逐步提升技艺的同时,也在尝试开发新产品,以更好适应不同人群需求。
目前,店里主要有6个口味的产品,其中,猪儿粑有原味、干豇豆、椒盐、花生芝麻4个品种,艾粑有纯艾粑和艾粑包馅两个品种。针对需求量大的客户,他们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单独制作。
“这几年,有不少公司和个人来找我们谈合作,有的想帮忙宣传营销,有的想出钱买品牌,但都被我拒绝了。”对于梁六姐猪儿粑的未来,李逢有自己的打算,“以后我要在坚守传统味道和食物品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进而拓展消费群体,不能一味谋求做大规模,也不能求快求新发展,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将自家的小店做好,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争取让更多外地人品尝到荣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