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传统美食“图谱”中,有炒、煎、炸、炖、焖、蒸、烤、熏等二十余项烹饪技法,其中有一项中国人特别解锁的美食工艺。美食家们以类似中药的神秘配方,把香料与食材放在一起,通过长时间的精心慢煮,使香料与食材味道完全交融,成就表里如一的独特美味。这种独特的烹饪技艺,我们称之为“卤”,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荣昌卤鹅!
中国的卤制技艺,其雏形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濡”,即是以香料汤汁对肉食进行浸渍。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篇》中有“露(卤)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的句子,讲述了卤鸡配上大龟熬的肉羹,味道浓烈而又不伤脾胃的美食搭配。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养鹅鸭篇中关于烹食鸭记到:取杬木皮,净洗细茎,剉煮取汁,率二斗。及熟,下盐一升,和之汁,极冷内瓮中,浸鸭子一月,任食。到了唐宋时期,卤制技法基本成熟完善,并在明清之际演绎形成了川卤、潮卤、粤卤、浙卤等地域流派,各自有系统的卤料配方、老卤养护及食材适配体系,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卤制技艺随着华人的迁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东南亚及诸多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中国对全球美食的独特贡献。
中国传统“卤派”中,尤以川卤、潮卤最具特色。川卤色泽红亮,麻辣鲜香,浓郁醇厚,层次丰富,回味悠长。川卤的形成经历了从秦到明代近两千年时间。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井盐。西汉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卤的调味方式。“蜀都”即是益州成都,当时的成都生产已经极大的丰富,经济也飞速发展,“蚕丛嫘祖,缫丝织锦;鱼凫杜宇,渔猎布谷。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记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出鱼盐、茶蜜、丹椒”等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彼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盐和花椒制造卤水。蜀汉都于益州,进一步推动了成都乃至巴蜀的发展。唐安史之乱后,作为大后方的成都,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汇集成都,成都的发展盛况空前,到唐代中晚期,成都经济繁荣甚至超越长安、洛阳,和扬州一并成为工商业中心。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写到:“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成都)”。繁荣的成都,为大唐的王公贵族与迁客骚人提供了安稳栖所。在这一时期,随着巴蜀经济的繁荣与百姓生活的更加富庶,川卤得到极大的发展,并初步形成独有的工艺与风味特点。到了明代,《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先后问世,又因巴蜀地区长期温热潮湿,人们开始认识到食疗养身的价值。由于《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记载的药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富含浓郁的香味,兼具调味的功能,所以部分药材就被选入了卤菜调料。
较川卤而言,潮卤则是典型的南派风格,其卤料中融合数十种天然香料,还以老鸡、猪骨、火腿、瑶柱等食材熬制高汤,赋予卤味醇厚的鲜味。潮卤以狮头鹅为代表,其肉质紧实、皮下脂肪分布均匀,卤制后鹅的表皮咸香微甜,鹅肉则保留多汁鲜嫩的本味,搭配皮下脂肪的油润感,形成丰富的味觉体验。
一段特殊的历史,一场宏大的迁徙,川卤与潮卤在荣昌交融升华,演绎出新的卤味传奇——荣昌卤鹅。
荣昌古称昌元,唐乾元元年(758年)在设立昌州时,作为昌州的州治所所在,荣昌人民“耕织营生,尚俭朴。”荣昌自建县不久,便饱经战乱冲击,屡废屡兴,也成就了荣昌人忠勇坚韧的性格。明洪武年间,因成渝东大道的兴起,县城迁至现在城区所在位置,并更名荣昌,荣昌再次繁荣起来。时间来到明朝末年,全国多地连年大旱,饿殍千里,蜀中持续受战乱冲杀,加之天灾与瘟疫迭加磨难,昔日的天府之国,诺大的四川地区人口从600万人锐减至不足10万。荣昌地处川渝要冲,不可避免地再罹战祸,张献忠部队途经荣昌“惨屠旬余”,苟存性命的荣昌人大多南逃贵州。“绝烟火三十载”的荣昌,直到清康熙六年才得以重新开县。此时的荣昌已经是十室九空,县城也几成荒芜之地,一片破败景象,知县史彰曾在县志序中写道:“城内颓房六七所,衙舍虽存,上漏下淤……暮击柝以惊虎鹿”。据康熙6年数据统计,全县仅存143户,286人。清康熙33年,康熙帝发布填川诏,从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十余个省份大规模移民到四川地区,史称“湖广填四川”。
荣昌作为川渝间的陆路要冲,成为了当时移民最重要的集散地和聚居区。随着移民的到来与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雍正6年,荣昌人口增加到3671户,15831人。在此期间,虽有少量荣昌原住民回迁,但湖广移民还是成了荣昌炊烟再兴的主力军。荣昌这方深情的土地,也成为了移民文化与四川原生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舞台。
特别是来自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发现荣昌不但有底蕴深厚的川卤传承,也有丰富的盐业资源。据清乾隆《荣昌县志》记载,荣昌共有15口盐井,是当时周边盐井数量最多的县。当然,最重要的是荣昌还有绝佳的卤制食材——荣昌白鹅。荣昌有濑溪河穿城而过,荣昌全域溪流纵横,田畴广阔,水禽养殖发达,自古以来便有豢鹅的传统。当远古的先民开始将野雁圈养起来时,鹅就因其肉丰质美,不燥不寒,成为人类餐桌的经典。而悠游于巴山蜀水的白鹅体量适中,更以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分布均匀,肉质厚实,经卤制后色泽红亮,肉香味美,当仁不让成为客家人替代狮头鹅的卤制首选食材。客家人将荣昌白鹅投入卤锅,将记忆中家乡的味道与川卤风味大胆融合,独具风味的荣昌卤鹅自此精彩出道,荣昌卤鹅至此以后,成为荣昌人餐桌首选的家常美食与馈赠佳品,更是成为荣昌人灵魂深处的美食记忆和的家乡执念。
有清以来,荣昌人家家尚卤,荣昌卤鹅家庭式作坊应运而生。荣昌卤鹅的制作技艺,也通过家族或亲属口传心授世代传承下来。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环境所限,资源、运输与市场的不足,罕有作坊能将荣昌卤鹅规模化生产,也难以维系相对久远的品牌。但荣昌卤鹅恰好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接力,延续着独树一帜的美食传奇,在荣昌的美食谱上历久而弥新,高吊着荣昌人的美食品味。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上下大力发展畜禽养殖。1959年,中央出台文件,鼓励公私结合发展猪、鸡、鸭、鹅等畜禽养殖,四川省委、江津地委分别转发并发布实施意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荣昌为壮大鹅产业,先后建立起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建白鹅种鹅场,进行白鹅品种的选育提升。1986-1987年期间,荣昌县广播站还采编播放《白鹅饲养管理》等广播稿21篇,在本县发动群众养殖白鹅,科普养殖技术。通过全县上下多年努力,1996年,荣昌白鹅年出栏量达100万只,成为荣昌最重要的农特产品之一。
新世纪以来,荣昌卤鹅在全国各美食展会上频频夺魁,先后获评中华最佳名小吃、中国名菜、重庆老字号,入选“渝味360碗”。荣昌卤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荣昌人的味蕾,真诚热情的荣昌人又把荣昌卤鹅带给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也成为了外地人来荣昌的首选美食。
荣昌是移民之城,也是非遗与美食之城。2011年,荣昌卤鹅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卤鹅从“湖广填四川”的味觉重塑,到非遗名录的官方认证,再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符号,展现了荣昌卤鹅作为巴蜀美食的非凡魅力。
不久前,一位热情好客的荣昌人代表,助农主播“荣昌江哥”林江,为宣传推介家乡的农特产品,在全国狂追五城,“投喂”来华游播的美国网红甲亢哥(小达伦·沃特金斯),以真诚与荣昌卤鹅的美味打动甲亢哥。网友便将林江呢称为“荣昌卤鹅哥”,卤鹅哥与荣昌卤鹅不数日便爆火全网。全国各地朋友蜂拥至荣昌品尝荣昌卤鹅,荣昌卤鹅风光一时无两,盛况空前。
“千年荣昌欢迎您,来了就是一家人。”真诚、热情、好客的荣昌人以传承千年的人文底蕴,精心调配的美食秘方,历经岁月将荣昌卤鹅卤煮而成。荣昌卤鹅将继续把美味合入乡愁,装进我们的胃,种进我们的心。荣昌卤鹅也将作为荣昌的城市名片,链接世界,连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