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影响下,国人对于吃的讲究不胜枚举,但唯有年夜饭,在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路上”,是近几日多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在经历了三年就地过年之后,不少人终于可以顺利踏上回家之路。年夜饭上一家团圆的情形,成为人们返乡路上最美好的期待。回家的路,也成为这场家宴的起点。
对于家中的亲人来说,年夜饭这场家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在传统文化里,过了阴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进入了备年货的阶段。从张灯结彩,到筹备年货,春节的年味也越发浓郁。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近一个月的筹备期,就为了大年三十晚上的一桌家宴,而这也是中国年中最具年味的一部分。
年夜饭,美好生活的放大镜
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影响下,国人对于吃的讲究不胜枚举,但唯有年夜饭,在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年夜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的记载,其中提及“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别岁(吃年夜饭)、守岁(跨年)、分岁(压岁钱)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而“年夜饭”一词,据考证,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顾禄的《清嘉录》中:“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而作为农历新年“呈上启下”的年夜饭,象征意义早已超出“吃”的范围。相较于“吃什么”来说,年夜饭的“好彩头”搭配必不可少。
全国各地依当地风俗,年夜饭里都会备上几种有寓意的菜,代表吉祥的含义,讨个吉利的口彩。比如南方春节吃的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北方春节必吃的饺子,因其状如元宝,便被赋予了“招财进宝”的意义,也有“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说法。
不是每一顿饭都可以称之为“宴”。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传承至今,人们餐桌上的食材愈加丰富,一脉相承的传统,有了更丰富的寓意。不难看出,年夜饭在全家参与、食材丰盛、寓意丰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已经成为了人们美好生活的放大镜。
▲1月7日,四川成都,一家盒马超市的门店厨师展示“年夜饭”预制菜。(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桌年夜饭,有了新“做法”
以前,过年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一进腊月,就开始筹备各种年夜饭食材。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年夜饭的食材更加丰富的同时,一桌年夜饭食材的购买渠道,甚至是菜品的食用方式,也有了更多新“做法”。
备受年轻人追捧的预制菜,也成为了年夜饭经济中的热门消费品类。在某电商平台2023年货节活动中,年夜饭预制菜销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200%;国内大型商超数据也显示,2023年1月以来,该商超迎来年菜销售高峰,销售额环比上月同期增长约50%。
当下,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从一家人忙活一个月备年货,到线上一站式购齐;从家中围坐话团圆,到餐厅包间庆新春,这些年夜饭的创新“做法”开始走进人民的视野与生活。新“做法”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也折射出了经济发展的时代变迁。
正如古籍所言,年夜饭是以“酒食相邀”的年度家宴。春节消费市场酒类需求同样旺盛。据新京报统计,2023年的春节消费市场,白酒消费需求同比增长144%。据财经分析师分析,2023年春节返乡客流预计将恢复至2019年同期70%以上,随着返乡意愿强烈,春节期的饮酒需求或将延后持续至元宵节,聚饮氛围值得期待。
中国年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故事”重要的代表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人们“吃好喝好”的背后,离不开经济水平提升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现在,这种美好的改变不仅在为春节的传统文化写下新的注脚,也逐渐让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受到我们中国年味儿的影响。
而作为中国年中最具年味的一部分,年夜饭中不但蕴藏着亲情的人间烟火,也传承着中国文化。在不断变化的年夜饭菜品中,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等精神追求从未改变。(完)
作者/Ai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