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着力打造海陆空联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来源: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1723799728233

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8月16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力链式发展”主题系列第九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承军,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别立学,烟台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刚出席会议,并介绍了烟台市物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作为全省“三核”城市之一,烟台拥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两个“国字号”金字招牌。“烟台正在着力打造立足山东半岛、服务环渤海、辐射中西部、对接东北亚的海陆空联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烟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承军表示。

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烟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全市重点培育的16条产业链之一加以推进,出台《关于加快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的意见》《烟台市现代物流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现代物流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461.42亿元,同比增长3.3%;货物运输量27785.79万吨,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17.86亿元,同比增长3%。持续推进培强做大工程,形成了一批服务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的骨干物流企业。全市物流企业达到3000多家,拥有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76家,其中5A级4家(烟台港集团、恒通物流、瑞康医药、联合能源)、4A级23家、3A级41家、2A级8家。

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产业链循环畅通提供了坚实基础。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烟台机场二期建成启用,莱荣高铁开通运营,潍烟高铁主线铺轨,荣乌高速烟台至威海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二期投产,生产性码头泊位达到245个,已形成了由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物流节点方面,烟台市物流发展空间规划编制完成,重点建设黄渤海国际陆港(福山)、胶东智慧物流港(莱阳)、胶东综合物流产业园(莱州)3个门户性物流园区,烟台机场航空物流园、烟台综合保税区物流园等持续发展壮大,逐步构建功能明确的多级物流节点体系。电商物流方面,烟台大樱桃、苹果、梨、海鲜、葡萄酒等“名优特”产品触网热销,邮政快递企业开通航空专线全货机、公路冷链线路等,覆盖全国269个重点城市,为烟台农产品电商销售提供物流保障。

物流枢纽能级实现突破。航空物流稳定增长。烟台每周飞往日韩的全货机达到40班,可提供200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形成以日韩为主、联通欧洲的航空物流发展格局,韩线航班密度和运量稳居全省第一。多式联运加快发展。相继推出韩国至中亚、日本至中亚线路的商品车卸船、中欧班列装车一站式换乘服务等“班轮+班列”海铁快线,海铁联运辐射范围持续扩大;烟台港商品车国际中转位居全国港口首位,西港区铝土矿码头入选世界一流专业化码头,世界铝土矿进口第一港地位持续稳固。龙口液化天然气(LNG)罐式集装箱网络化陆(江)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被授予“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称号。中欧班列持续助力。烟台是山东省内首个欧线、俄线、白俄线、中亚线和东南亚线全线路运营的城市,中欧班列运营线路增至16条;2023年开行100列,今年上半年开行69列,全年预计达到150列,保障万华、通用东岳、玲珑轮胎等骨干企业的发运需求。

今年是烟台市奋进万亿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现代物流产业巩固基础、补足短板、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烟台将以降本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强海港、空港、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更大力度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培育形成物流业发展新优势。

2022年,按照“政府统一规划、龙头企业主导、平台一体打造”的原则,在烟台市政府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烟台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今年3月份,在烟台召开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会上,发布了《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烟台市现代港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规划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烟台市作为“东北亚港航服务中心、中非物流黄金大通道桥头堡和沿黄达海重要门户”的物流枢纽定位。

山东港口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别立学介绍,在港口型物流枢纽的强力赋能下,烟台港近两年得到快速发展,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6亿吨,成功超越韩国釜山港;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9亿吨,成功超过荷兰鹿特丹港,成为全球沿海港口第十名。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过程中,烟台港始终坚持“错位协同、特色发展、弯道超越、争创一流”的理念,持续做好枢纽的建设运营工作。

打造中非贸易第一港。依托中非铝土矿全程物流黄金大通道,连续13年成为世界铝土矿进口第一港,并成功入选2023年《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专业化码头典型案例;精准对接几内亚及非洲地区建设需求,通过“重来重回”班轮模式,成为中国对非贸易第一港。

打造商品车国际中转中国第一港。相继开通14条商品车内外贸航线,2023年完成商品车全口径运量71万辆,其中国际中转30万辆,居于中国沿海港口第一位。后续将全力争取“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资质落地,系统研究二手车出口基地项目,进一步夯实烟台口岸商品车地位。

打造矿产品混配转口日韩中国第一港。依托自贸区等政策赋能,叠加港口区位和工艺优势,烟台港已成为混配铁矿保税转口日韩第一港、全国最大的原油混兑基地和北方最大的铜精矿混配基地。正在全力争取混金、混银资质,进一步夯实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地位。

打造中国北方客滚运输第一港。依托烟(台)大(连)天然黄金水道优势,烟台港建设完成连接华南、华中、华东和华北之间重要的物流枢纽,月均客滚船艘次达520班,年接送旅客超400万人次,汽车滚装运输量超120万辆,运力及运量均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

打造中国北方LNG分拨第一港。正全力推进建设的西港区和龙口港区两大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均将于2025年投产运营,LNG总接收能力将达到年1200万吨;后续将适时启动二期项目,最终能到达到年2790万吨接收能力;届时烟台港将实现由大宗散货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LNG进口港和分拨转运基地。

打造原油储运智慧平安示范港。作为中国首个码头、罐区和管道一体化运营的原油港口,烟台港通过建设全程多重防护系统,实现码头“五重”防护、储罐“六重”预警、管道“七重”监测,不断完善运营过程全要素智慧管控,实现了超前预警和主动避险,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建设烟台港原油储运智慧平安示范港。

烟台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刚介绍了烟台机场支持建设全国对日韩消费品集散中心的有关情况。

集聚外向型经济发展势能,全力畅通航空物流大通道。近年来,烟台机场持续抢抓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机遇。面向当地,开创国内“互联网+樱桃”全货机鲜果电商运输模式,拓宽国际高附加值航空冷链物流产业链条,成功打通区域特色产品和全国、全球大市场的连接渠道。放眼全球,推进“直通欧美、畅达日韩、连通东南亚”三大航线体系建设,成功架起烟台对外开放的“空中黄金通道”。2023年全年完成货邮吞吐量7.5万吨,在全国259家民用运输机场中排名第37位,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连续6年实现正增长,不断开创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围绕中日韩消费品集散地,奋力打造航空物流桥头堡。烟台机场聚焦航空物流能力建设,以日韩、东盟为两翼,联通欧洲的航空物流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成型,航空物流的渠道建设和聚集能力已初步彰显,目前烟台机场在深耕日韩航空物流市场方面走在了前列,每周飞往日韩的全货机达到40班,可提供200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韩线航班密度和运量已稳居省内第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软条件上,大密度的航班构建了稳定的物流渠道,吸引来自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大型物流企业纷纷来烟开展业务,为打造日韩消费品集散地创造了有利机遇。硬设施上,借助进境冰鲜水产品和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优势,加快打造烟台机场航空生鲜港,大力拓展生鲜“空空中转”日韩等国家业务,助推冷链物流运输行业转型升级。

推进现代航空物流园建设,培育日韩电商发展新赛道。为不断适应日韩货邮增长需求,烟台机场正加快推进5.3万平米新国际物流监管仓库建设,大力开展跨境电商、生鲜冷链等航空高附加值产业运输,加快实现从单一航空货站向多产业航空物流园区的蜕变转化。发挥品牌优势,会同黄渤海新区共同引进的“菜鸟烟台优选仓”项目,极大增强了跨境电商通关、运输、货物追踪、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全链条整合能力,支持跨境电商“全球买、全球卖”服务,高密度的日韩航班,适应跨境电商多频次、高频率、多品种运输需求,并逐步释放示范带动效应。坚持双向赋能,依托公用型保税仓库,深度融入与综合保税区协同发展,加快吸引日韩企业在临空区域内聚集。

唐刚表示,未来,烟台机场将加快构建全货机骨干网、客机腹舱织密网、地面物流基础网“三网”交汇的航空物流立体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快捷通达的集疏运系统,全面提升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张小波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