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全面提升规划引领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

来源: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 1725004183777

8月30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九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增贵介绍了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8月30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九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增贵介绍了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马超出席会议。

刘增贵介绍,今年以来,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牢牢把握“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笃定前行,全面提升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能力,为谱写烟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新篇章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坚持以高标准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取得新突破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服务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烟台的关键举措。持续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上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

一是加快完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得省政府批复,市域层面构建起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核五极、一带两轴、一心两片五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指导各区市加快推进88个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进一步明确镇级空间结构和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市级规划统筹,组织开展芝罘、莱山等8个区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3个专项规划,有效传导上位规划管控要求。这些宏观引导层面的规划确定后,我们将聚力推动实施层面的规划编制,重点是抓好城镇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2025年底前城镇区域基本实现单元控规编制全覆盖,逐步实现乡村地区空间规划管理全覆盖。

二是精心谋划重点片区品质提升。着眼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制定规划编制计划,年内启动各类规划项目80余项,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努力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①锚定市委、市政府“一核突破”重大部署,高标准完成《夹河•幸福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发挥夹河连接两岸三区、生态本底良好、发展腹地宽阔的优势,打造城市新中心,系统谋划夹河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布局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增加新型产业用地比重,高质量建设生息之城、未来之城。②聚焦滨海一线这一重要城市窗口,打造“超级绿道”慢行系统,实现滨海一线休闲及文旅资源的串联贯通,全面提升滨海一线文旅设施和服务水平,塑造更具魅力的活力海岸。③围绕增加城市厚度,提升“城市生长力”,开展市区山海融城规划研究,依托我市“山、海、岛、城、河”集聚的优势空间要素,搭建“山海呼应、蓝绿相融”的生态空间格局,划定重点发展片区,谋划特色发展策略,叫响“仙境海岸•品重烟台”城市品牌。④为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的文娱体育需求,全面提升环境品质,组织完成了《烟台市体育公园综合提升设计》,以打造高标准赛事中心、活力智慧的健身公园以及文旅一站式目的地为设计目标,引入“全天候综合运动中心、亲子游乐园、室外音乐中心、夜经济活力水岸”等特色文旅项目,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此外,还开展了山海快速路景观美化提升、银海路提升改造及烟台啤酒厂工业改造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三是持续提升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水平。进一步提高策划研究能力。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烟台特色,邀请知名设计团队,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各类规划策划研究。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为20个市级重点规划项目配备责任规划师,全程参与规划编制实施。进一步提高规划监督管理能力。制定《烟台市社区生活圈规划和设计导则》《烟台市特色空间规划设计导则》,《烟台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烟台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规定》,不断提高规划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底图,叠合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作为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周期管理的权威依据,有效解决各类规划内容重叠冲突等问题。深入推进规划备案制度,将《金山湾科创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向市人大备案,全面接受人大监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坚持以高效能要素保障高质量发展,土地供给水平取得新提升

当前,全市城市发展蓝图全面绘就,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全面起势,面对土地资源稀缺的形势,把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作为核心理念,在精准配置、盘活挖潜、提高效益等方面持续下功夫、求实效。重点抓好了三个方面:

一是全力提高土地要素保障效率。研究制定管理办法,优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理,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真实有效的项目开工作为要素保障依据,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精准度,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今年以来,全市供地757宗、2.2万余亩,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6013亩,有力保障了烟台中电智谷、万马烟台产业港、潍柴新能源动力科技产业园等92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强临时用地管理,印发《烟台市临时用地报批管理规范(试行)》,按照“依法依规、精简提效”的原则,从审批权限、审查流程、审查材料、审核要点、审核原则和范围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规范要求、精简材料。今年以来,市级完成审批临时用地16件,保障了城市快速路、万华蓬莱产业园、荣乌高速、烟台南站等项目开工建设需要。

二是全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坚持土地“以用为先”,督促用地单位严格落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义务,协助企业消除开工障碍,助力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截至目前,以开工方式处置闲置地块10宗、面积337.5亩。坚持土地规范收回,对确实无力开发的闲置土地,通过无偿、有偿、协商等方式实施依法收回,聚焦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正向调整规划用途,实现土地资源再次利用。目前,已收回地块33宗、面积1297.35亩;正在协商谈判地块22宗、面积1633.5亩,计划完成优化后重新挂牌出让。坚持强化源头防控,依托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围绕出让金缴纳、交地、开竣工等8个方面不定期开展巡查预警,每季度进行一次巡查通报,通过“双合同”监管实现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监管,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土地的同时减少新增闲置土地。今年以来,全市共处置闲置土地1635亩。

三是全力挖潜土地利用效益。自2021年起全市新增工业项目,全面实行“标准地”出让,正在探索向其他领域推广延伸。推行线上“土地超市”,在烟台土地市场网增加“标准地”线上模块,明确拟出让工业用地各项控制指标,企业可以随时在线“找地”“选地”。今年以来,全市出让标准地109宗,总面积6699.3亩。同时,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牟平区作为烟台市唯一的全国试点地区,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要求,成功推动2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招引工业项目2个,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高水平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基础能力取得新成效

我们立足自然资源职责,持续深化改革、破局开路、奋勇争先,全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一是聚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启动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专项行动,持续优化业务审查流程,配套建立土地规划服务专员制度,精选业务骨干担任专员,对华能烟台2×66万千瓦热电联产、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等首批25个重点项目,实行全程主动跟踪、提前介入、一次性告知以及现场办公等制度,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同时,对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抽调空间规划、土地征收、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精干力量,实行专班式推进,帮助项目高效破解瓶颈制约,确保每个环节最简最快,每个项目不走弯路、每项政策落到实处。此外,我们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规范建设用地审批权行使工作的通知》,下放建设用地审批权,推动“市县同权”、规范高效。

二是聚力守牢资源本底。把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好美丽烟台建设的“守护者”。严格耕地保护,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恢复攻坚行动,出台“行纪衔接”耕地保护协作机制,全面压实各级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相关经验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被推广。以打击违法采矿等问题为重点,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等手段,全面开展排查整治,形成高压震慑效应;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采砂洗砂等砂石经营管理的意见》,在全市组织开展采砂洗砂等砂石经营行业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有效规范砂石资源管理秩序。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62公顷,在此基础上,成功争取山东黄渤海海岸带(烟台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为全国首个“陆海统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获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4亿元,下步将利用3年时间组织做好项目实施,治理废弃矿山图斑面积10.52平方公里,示范带动全市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提升。

三是聚力深化攻坚争先。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显著,争取15个省级地勘项目、资金5064万元、居全省首位;积极推进矿产勘查成果转化,入选省级矿产勘查出让区块26个,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为解决继承人开具证明难、办理时限长、办理流程复杂、公示时间长等问题,我们创新推出继承登记改革11条,打造高效便捷的继承登记新模式,办理时间至少提前15天,压缩材料20%。推动实景三维烟台建设和应用工作,制作市级实景三维模型235平方公里,获取全市域0.3米卫星影像,有效赋能卫片执法等城市运营管理,实景三维智慧化项目入选省部优秀典型案例。

下步,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聚力改革、深化创新,持续提升工作质效,全面强化自然资源要素支撑保障能力,在谱写烟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展现新作为。

责任编辑:沈露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