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烟台市政府举行“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介绍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2月20日上午,烟台市政府举行“三核引领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介绍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明浩,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培,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喜强出席会议。
“2024年,烟台市民政局锚定奋进万亿新征程目标,奋力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开新局谱新篇,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烟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称。
聚焦老有所养,推动老龄和养老服务事业取得新突破
一是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成功争取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安心居家、爱心助浴、暖心过冬、顺心助餐、仁心助医“五心”服务,新增护理型床位1480张,安装智能监测设备3969户,提供“暖心过冬”床位1367张,全市市民社区食堂等老年助餐点达到786个,日均提供助浴、助餐、助医等服务2万多人次。
二是权益保障更加有力。推广“银龄安康”工程,为78万人次老年人提供意外风险保障;扎实开展“银龄行动”,举办各类讲座580余场,开展服务活动4700余次,累计服务12万人次;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获评全省典型案例3个,开展“敬老月”、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
三是协同发展更加密切。出台养老事业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统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举办烟台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圆满承办第十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全省养老服务安全生产培训班,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机构达到250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890处,各类养老床位8.3万张。
聚焦弱有所扶,推动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得到新加强
一是救助保障持续兜牢。利用“大数据+铁脚板”,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推行社会救助集成办、主动帮办,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4万人,特困人员2.4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1万人,孤困儿童2081人,全年新增低保对象4953人,为重残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帮办救助申请394件,实施临时救助4458人次。
二是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完成9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提标,保障水平保持全省前列,累计为困难群众发放保障资金14.54亿元,并实行短信提醒。
三是救助改革成效明显。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民政平台本地化改造,一体化推进社会救助集成办,实现困难群众7件关联事项“一网通办”、14类低收入人口“精准核对”、3项保障待遇“静默认证”,全年共集成办理救助业务7000多例,采取“静默认证”形式办理医疗救助、养老保险补贴和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8.79万例,转介各类惠民服务3751人次。
聚焦崇德向善,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塑成新优势
一是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性提出公益慈善城市建设4大方面16项指标体系,举办慈善事业政党协商会议、“第三次分配论坛”,系统谋划推进慈善城市建设。
二是慈善力量持续壮大。新增慈善组织29处、较上年增长78%,新增社区基金212支、较上年增长163%,社区基金达到342支,募集资金1210万元,开展服务项目150多个、受益群众21万人次,入选全省“金种子”社区慈善基金8支,相关做法4次在全省有关会议上推介。广泛开展爱心捐助、“一起捐”等募捐活动,累计募集慈善款物1.3亿元。
三是慈善项目优化提质。探索开展“情暖万家”项目,推动慈善事业与各项民政业务融合发展,围绕助老、助残、助学、助医、济困等实施项目340多个,支出慈善款物1.08亿元,救助帮扶困难群众104万人次。
四是慈善氛围日益浓厚。创设全省首个慈善文化馆等慈善空间20处,开展慈善文化“六进”宣传服务活动420多场次,举办“中华慈善日”集中宣传月,发布首届“烟台慈善榜”,激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聚焦便民惠民,推动为民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
一是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全面实施“跨省通办”、节假日开放,免费提供照相、颁证、婚姻家庭辅导等服务,探索在红色教育基地、景区等场所设立特色巡回登记点,办理婚姻登记3.24万对。
二是优化殡葬服务。全面实施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为群众减免费用7800余万元,扎实推动殡葬服务机构减项降费优服务,常态化举办公益性海葬,获批省级生态安葬试点7个。
三是优化地名管理服务。批复命名、更名城市道路98条,助力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获批省级“乡村著名·邮路畅通”试点1个,采集上图乡村地名、兴趣点6280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优化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四个服务”作用,获评全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10个,相关做法被经济日报刊发。
2025年是烟台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关键一年。烟台市民政局将坚持精准化、全覆盖、可持续、有保障的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老龄和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奋力推动整体工作达标准、重点工作提质效、特色工作创亮点,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着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奋进提质
一是发挥老龄事业统筹协调职能。加快完善老龄事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老龄工作的整体统筹,系统谋划养老产业、养老消费、养老金融,积极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在优待政策、敬老助老、法律服务、志愿服务、金融惠老等方面办实事、做好事,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二是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强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管理,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需求,打造20家失智照护机构(含失智照护单元)和护理型示范机构,探索开展“五床联动”,推进智慧化养老院建设,年底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0%以上。
三是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扎实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今年年底前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2600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不少于4800人次。巩固深化“五心”助老服务,推动和支持社会力量形成要素互通、服务互融、公益互助的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样板。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8200户。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构建完善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
四是提升县域养老服务能力。以县域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一批镇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推动构建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着力在擦亮慈善城市品牌上奋进提质
认真落实《推进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慈善组织稳增、慈善募捐拓面等六大行动,致力打造“品重烟台·慈善之城”。一是壮大慈善主体。坚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赋能,实施“慈善+”发展模式,提升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资金募集、项目实施、服务开展等能力,推动慈善组织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争取年均新增慈善组织15%以上,培育精品慈善项目30个以上。
二是建强慈善阵地。发挥“金种子”社区基金示范带动作用,支持社区慈善基金、慈善社区、慈善街区发展,争取年均新增社区慈善基金10%以上,引导慈善资源向基层延伸拓展,让“家门口”慈善触手可及。
三是强化慈善监管。建立完善慈善领域综合监管机制,探索开展“信用+阳光”慈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式监管,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格局。
四是浓厚慈善氛围。建好用好慈善文化馆、慈善地标等慈善文化传承创新平台,争取新设立慈善地标(空间)10处以上,深入开展慈善文化“六进”活动,加大慈善事业褒扬力度,让行善者受尊重、有地位。
着力在规范社会事务管理上奋进提质
一是加强殡葬管理服务。突出殡葬公益属性,落实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加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供给,加强殡葬领域综合监管,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推广公益性海葬和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提升殡葬惠民利民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落实“跨省通办”等政策,拓展婚育户一件事等应用场景,抓好婚姻登记数据质量提升试点,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倡导文明健康的婚俗新风。
三是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坚持“普惠+特惠”的原则,健全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优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探索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制度,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切实增进残疾人生活福祉。
着力在兜牢民生底线上奋进提质
一是聚焦全面覆盖兜住底。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强化动态摸排管理,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重点抓好低保边缘和刚性支出2类困难家庭认定,形成按照困难程度分层管理的梯度救助格局。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关爱服务质效。
二是聚焦精准施救兜准底。加快数字民政平台优化改造,运用“大数据+铁脚板”,精准匹配救助供需,有效实施救助帮扶,构建人员主动排查、资源主动链接、服务主动匹配的一站式救助模式。
三是聚焦协同高效兜牢底。拓展社会救助集成办事项类别,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协同机制,大力发展服务类救助,统筹整合救助资源,推动基层一窗受理、分类救助。抓实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构建“区域中心站+区市级卫星站+镇村救助点”的“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凝聚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络合力。
着力在服务社会治理上奋进提质
一是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效能。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健全社会组织登管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审管联动全链条监管,完善社会组织年度报告、等级评估等制度机制,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发挥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
二是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水平。做好市区内未命名道路摸排和新建道路命名工作,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及时对农村主干道、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道路启动命名,持续推动地名上图。深挖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等资源,探索“地名+”项目,发挥地名助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加强区划地名文化建设,提升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强化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开展县级界线联检和界桩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