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随着更多国家加入到“天宫”这个大家庭,未来,在探索未知、延展视野、贡献智慧方面达成的成果也一定足以使全人类“信可乐也”。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10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针对外媒报道称未来将有国外航天员搭乘中国的航天器登陆月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随着载人登月任务推进,待相关条件成熟后,中国未来将正式邀请国外航天员一起参与登月飞行任务。对此,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站30日刊发题为《“邀请函”已发,欧洲航天员入驻“天宫”还会远吗?》的评论文章指出,来自欧洲的航天员入驻“天宫”只是时间问题。
▲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图片来自中新社)
文章说,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射迎来20周年之际,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对接“天宫”送来三名航天员。此前一天的发布会上,中国首次正式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邀请函”已经发出,欧洲等国家的航天员入驻“天宫”还会远吗?
文章回顾道,欧中航天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01年7月正式签署“双星计划”合作协议后,双方合作也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不断发展。2015年,欧中签署了载人航天领域相关的协议,明确参与对方的人员训练活动;2018年,意大利与中国合作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及法中两国海洋卫星先后成功发射;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搭载了德国、瑞典、荷兰等国家的仪器和设备;2021年,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直到去年11月,中国官方还宣布,已经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试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文章指出,多年来在广阔天宇间的种种互动,树立了欧中航天领域的合作典范。但今年初,欧航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在新闻记者会上宣布了一则“泼冷水式”声明,称因“预算有限”,不再计划向中国空间站派遣航天员。不论其背后的考量为何,这一决定给欧洲航天带来的损失是可以预见的。毕竟,据多国主流媒体的分析,随着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和日本合作建造的国际空间站预计于2024年退役,中国“天宫”空间站可能将是未来唯一可运行的空间站。
鉴于宇宙探索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以及欧中合作的坚实基础,相信这次欧航局只是“暂离”或者说“迟来”,来自欧洲的航天员入驻“天宫”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说,去年,意大利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太空执行任务时,浪漫至极地写下了一条引用中国古文的“推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克里斯托福雷蒂面对浩瀚星空时的思绪云骞,恰好证明了跨越了国界和时空,全人类都能在宇宙的探索中产生共鸣。
欧航局局长此前也曾评论道:“太空是属于世界的,人们无法在太空划定国界,因为太空站、人造卫星这些航天器围绕地球飞行,它们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宗教,超越哲学和历史的分歧。”
文章最后说,相信随着更多国家加入到“天宫”这个大家庭,未来,在探索未知、延展视野、贡献智慧方面达成的成果也一定足以使全人类“信可乐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