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华文明需要站到世界文明的背景之下,向世人讲述古老的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关系,陈述“何以中国”的故事。
▲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视频制作 王骏)
【东西问客户端6月27日电】已知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以此来形容以三星堆-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探索之旅,尤为合适。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拉开帷幕。青铜大立人像、戴冠纵目青铜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带领观众跨越千年,走进古蜀文明。
▲2024年6月27日,展览展出的青铜大面具(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吸引参观者。(王骏 摄)
据了解,自1927年在三星堆发现玉石器以来的近一百年间,三星堆遗址历经多次的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珍贵文物,发现的城墙、宫殿、祭祀等重要遗迹,惊艳世人。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之下,古蜀文明的面貌日渐清晰,但仍有诸多未解之谜。
▲2024年6月27日,一顶金面具吸引参观者拍照。(王骏 摄)
本次展览开幕两个小时之后,展厅门口观众已经排起长队。观众李先生用“神秘”来形容展览的吸引力,用“探秘”来表达前来观展的原因。
▲2024年6月27日,一尊青铜神坛吸引参观者拍照。(王骏 摄)
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多年来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等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三星堆-金沙文化是中国商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中原出土的青铜文物,主要是祭祀的礼器和作战的兵器,以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思想,观众对神位前面那些祭祀用器、作战兵器并不陌生。而三星堆与金沙的铜木复合器物,不仅呈现出人与神的形象,还有连接人和神的中介物形象,共同构成复杂与完整的体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其在海内外受到观众关注的重要原因。”
▲2024年6月27日,参观者近距离观赏兽首冠青铜人像(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王骏 摄)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认为,以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力实证,也是中华文明璀璨星空中一颗亮眼的星星。
▲2024年6月27日,参观者与展出的竖披发青铜人像(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合影。(王骏 摄)
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这也是专家、学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2024年6月27日,展览展出的商青铜立人像(公元1600—前1046)吸引参观者。(王骏 摄)
据了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神鸟以及轮形器等,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四鸟绕日饰、铜立人像等,都是古蜀人太阳(太阳神)崇拜的实物例证。
▲2024年6月27日,参观者为一尊铜太阳形器拍照。(王骏 摄)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认为,太阳崇拜在世界多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区别。艺术来源于生活、自然,以及人们的创作,古蜀文明呈现的独特性,以及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似性,将成为彼此“对话”的切入点。
▲2024年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王骏 摄)
孙华表示,研究中华文明需要站到世界文明的背景之下,向世人讲述古老的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关系,陈述“何以中国”的故事。“海外专家学者看三星堆,看的是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之处,看的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特别之处,但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拨开迷雾,寻找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寻找彼此文化中的‘相同’与‘不同’。这不同让彼此因好奇而走近,而相同又让彼此因共鸣而贴近。”
▲2024年6月27日,参观者为展出的青铜器物拍照。(王骏 摄)
在本次展览结语处,有这样一段话引人关注:“就三星堆文化本身,及其后续的金沙文化而言,能深深打动我们的,除了看得见的美、震撼和神秘之外,还有‘人’——就是他们于其时代所常见的青铜、金器、玉器、陶器等材料、工艺中,对自我的充分表达。这种表达,既有时代文化的共性,更有区域文化的个性,融汇与创新并行不悖。”(完)
▲2024年6月27日,展览展出的青铜人像。(王骏 摄)
作者/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