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北极科考“大本营”,累计有660多位中国科学家来到黄河站,针对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和实验,为研究极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消息网7月11日报道 新奥勒松位于挪威北极领土斯瓦尔巴群岛,地处北纬79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也是科学界闻名的极地科考圣地。2004年7月,一对中国曲阳的石狮“落户”新奥勒松,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来,作为中国北极科考的“大本营”,累计共有660多位中国科学家来到黄河站,针对冰川、陆地、海洋和大气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和实验,为研究极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着“中国力量”。近日,记者来到这个正处于极昼之中的小镇,体验黄河站科考队员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图为北极熊“仔仔”在南京海底世界水池中畅游。(图片来自中新社)
工作环境复杂艰苦
从4月下旬到8月下旬,新奥勒松有着长达4个月的极昼。哪怕是午夜,阳光依旧刺眼。“太阳一直在空中‘跑圈’,从不落下。”北极黄河站站长胡正毅说。夏季是科考队员们工作的“黄金时期”,每年夏季黄河站都会迎来数十位来自国内各个研究机构的科考人员。他们徒步、乘车、乘坐雪地摩托或小艇外出,在冰川、生态、大气等各自研究领域进行实验。而在冬季,由于漫长的极夜,这里只有进行空间物理观测的科考人员驻站。
记者与胡正毅一起去冰川取样,往返花了7个多小时,也只走到距离最近的一个观测取样站点。胡正毅告诉记者,如果要走到最远的冰川取样点,可能要走上20多公里,花上10多个小时。夏季的北极24小时都是白天,有时候科考队员上午出发,虽然回来时太阳仍然高悬,但已是凌晨两三点。
常年在极地工作,心中总有对家人的亏欠。胡正毅和黄河站机械师许浩都错过了各自孩子诞生的重要时刻。虽然随着通信技术的提升,科考队员已经可以每天与家人视频通话,但屏幕上的问候并不能代替身边的陪伴。
“有时候家里有急事却帮不上忙,心中总有愧疚。”胡正毅说,自己孩子出生时的那次极地科考中,有个施放氦气球的环节,科考队员们纷纷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即将升空的氦气球上,刚为人父的他对早产50多天的儿子的愿望只有四个字:“健康成长”。
“我来黄河站不到两周时间,就遇到两次北极熊在附近游荡!”黄河站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博士生武小涵讲述道,6月15日,在她抵达黄河站的第二天,就看到新奥勒松管理方发布的北极熊警告:有一只北极熊在距离黄河站不到1公里的小岛上活动,随时可能对科考队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6月25日,另一只北极熊又出现在相近的位置。“我从未想过危险会离自己这么近。”首次来黄河站参加科考活动的武小涵说。
北极是全球变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极熊很少出现在新奥勒松附近,但随着北极地区温度快速升高,近年来在该区域发现北极熊的频率越来越高,熊伤人的事件也偶有发生。在黄河站外仅二三十米的地方,就竖着一块“北极熊危险”的警告牌,要求人们必须配枪才能离开新奥勒松小镇。
除了不时出没的北极熊之外,冰川上的裂隙、海洋中的冰山、突然降临的暴风雪……都会对科考队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在极地,“安全”是科考队员们外出作业时决不能放松的一根弦。
获得国外同行肯定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是科考队员之一,也是一项由同济大学领衔,合作方涵盖中国、挪威和美国多家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项目的科研人员之一。她此次来北极的实验任务是对北极地区海洋及大气中的微塑料进行检测和溯源。她说:“极地是地球环境的‘放大器’,如果在极地这样脆弱的环境都能检测到微塑料,说明这些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全球环境、人类健康都已经产生潜在风险。”
“我们经常去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也很欢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来新奥勒松,我们合作得很好。”上述项目的挪威合作方之一、挪威极地研究所的生态毒理学负责人盖尔·加布里埃尔森教授表示,中方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都非常优秀,挪方对与中方团队的合作非常满意,期待与更多中国科学家进行交流。
挪威极地研究所特别顾问金·霍尔门教授至今仍能回忆起2004年黄河站成立时的场景。他是黄河站的“老朋友”,甚至参与了建站前的预备会议。“中国科学家非常勤奋,都受过良好教育,待人温和谦虚,他们为极地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霍尔门说,他和挪威极地研究所的同事都很乐意与中国科学家进行学术探讨。“气候变化在北极发生得最快、最剧烈。我相信,通过我们与中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我们可以预测世界其他地区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这对科学研究和人类命运至关重要。”
“黄河站是我们北极科考的‘大本营’。”胡正毅告诉记者,自2004年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和地理信息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监测和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胡正毅介绍,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通过黄河站和“雪龙”号、“雪龙2”号等船站平台,中国在北极地区逐步建立起冰川、海洋、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观测体系,涵盖科学研究、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国家对黄河站的投入不断增加,各项实验仪器和设备逐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黄河站建站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也是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发展、不断突破的一个缩影。(原标题:与北极熊“不期而遇”“日以继日”地工作——中国北极黄河站科考人员的日常)(完)
作者/张玉亮 郭爽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