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寻根,留尼汪大学孔院院长管美玲讲述与中国的深厚情缘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86221997000

她的祖辈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离开中国的广东人。“如果爷爷和外公还活着知道,他一定会非常高兴,但如果他们能看到中国现在的样子,会更高兴。”

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仪式上,34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齐聚北京,现任法国留尼汪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的管美玲(Kwan Aline)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华裔,祖辈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离开中国的广东人。“如果我爷爷和外公还活着知道,他一定会非常高兴,但如果他们能看到中国现在的样子,会更高兴。”

  ▲管美玲在留尼汪的生活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时局动荡中背井离乡

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人,留尼汪也不例外,它是西南印度洋中的一座火山岛,介于马达加斯加岛和毛里求斯岛之间,曾是法属殖民地,现在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

岛上有3%的人口是华人,他们主要是广东顺德乐从和梅州客家人(含少量潮汕人)的后裔。1844年到1846年,最早一批华人抵达留尼汪。第二批移民集中在1901至1907年,当时留尼汪劳动力缺乏,不少华工作为契约工到此从事艰苦繁重的种甘蔗工作。到了20世纪,上到印度洋岛屿船的华人都是原来通过亲戚或邻居听过这个地方的名字而知道那边已经有他们的同乡。

管美玲就是广东顺德人和梅县客家人的后代,“我爸爸和妈妈的家族有各自的故事,但是他们都到留尼汪定居。”

她的高祖父母分别是摄影师和粤剧表演者(当时在东南亚很出名),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东南亚巡游,后来辗转到了毛里求斯,管美玲的外婆就在当地出生,“后来他们搬到留尼汪,在那里16岁的外婆遇到了同是华人的外公,两人结婚。”管美玲的外公在广东乐从镇腾冲村出生,10岁时跟随父母来到留尼汪,“当时他的家族已经有一些人在留尼汪开了小卖部。没到几个月外公的父亲出了意外去世了,十几岁而已的外公就一个人开始打工养妈妈和妹妹。后来他自己开了小卖部,同时也帮助当地的白人地主处理日常管理问题。”

管美玲母亲这一脉历经波折在留尼汪定居,而她父亲这一脉来到留尼汪更多是机缘巧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祖父也是想出国讨生计,他原来想去东南亚,因为那边亲戚很多,后来可能是发生了矛盾,就去了留尼汪岛。他小时候就定了娃娃亲,后来在留尼汪安顿好,我的祖母就去了留尼汪和他团聚。”

中国当时动乱孱弱,在留尼汪的华人也被瞧不起。“他们不懂法语,只能做苦工,或者开小杂货铺,从中国贩卖像火柴、蜡烛这种非常便宜的生活用品到当地卖,也有的开小面包店等。”管美玲说。

华人的境遇到管美玲父母这一代有了很大改变,“华人都非常努力工作,就算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送孩子学习法语、去法国本土的大学读书并拿法国文凭,然后找到好工作,所以我爸妈后来都去了法国本土念大学,他们也是在大学里认识的。”

到了管美玲这一代,在留尼汪的华人逐渐立足,如今岛上华人遍及多个行业,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华人非常吃苦耐劳,但这也离不开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管美玲说。

  ▲管美玲(左三)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仪式上。(主办方供图)

三代人的逆旅寻根

因时局动荡,很多中国人在上个世纪上半叶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他们当中不少没能再回来。但管美玲的外祖父是幸运的,“他一直都想回来,也特别想让我爸妈回国看他的家乡,所以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开放,他和我爸妈就买了机票。”

当时管美玲刚刚上小学,父母担心耽误她学习,就没有带她一起回中国。她几年后和在留尼汪的亲戚们一起组团来中国旅游,“那次也没有回广东乐从,但我妈妈一直让我带弟弟和在留尼汪的亲戚回广东看看,所以我工作后去了乐从。”

第一次到乐从,管美玲去了在当地的一个亲戚家。她并不认识这家人,却发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家族里其他人的照片一起被挂在墙上,“我妈妈说外婆以前每年会给还在广东的亲戚寄我们所有表兄妹的照片。当时我看到特别感动,感觉到那种无法切断的联系。”

也是这一次的寻根之旅让在管美玲想象中的外公祖籍具象化。由于外公一直辛勤工作到年纪很大,而等他有时间的时候,管美玲已经在法国本土念书,所以他们没有多少时间交流,“我对他家乡的印象都来自于我妈妈和外公的其他11个孩子。他们都对食物无比挑剔。我自己也会做一点粤菜,做得不太好,他们从来不给我面子。”当她自己到了乐从,“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饮食非常严格,因为乐从可能是全广东对饮食最严格的地方。”

对食物的记忆也影响到管美玲对方言的熟悉度,她不会说粤语和客家话,但对粤语中涉及到食物的词汇很熟悉,“在家里妈妈都做粤菜,她和她的亲戚们也会用粤语谈论食物。”粤菜也是管美玲最喜欢的菜系,“在法国如果两周没有吃到,或者只是没吃到米饭,我就不舒服,就一定要吃到。”

现在,管美玲至少一年来一次中国,近几年一年两次,也经常回到广东探望亲朋。“本来我们不是很亲,但现在交通发达,也有微信,所以大家的交流越来越多。”不仅和仍在中国的亲戚用微信交流,在留尼汪也是,“微信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现在我在留尼汪的亲戚们都在用微信,我们还有个群。”

去年,留尼汪至广州的直航航班也开通了,广州至留尼汪飞行时间缩至10小时左右,目前机票费用节省约三分之一,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华人踏上寻根之旅。

在他乡坚守中国文化

现在留尼汪华人遍及多个行业,并与当地的克里奥尔人、欧洲人通婚,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岛上华人仍坚守中华文化,这最初也充满着艰辛,受华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影响,也反映出后者的变迁。

管美玲目前在留尼汪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来学中文的不仅有华人还有其他族裔,“中国影响力不断提升,很多人都觉得有必要学习中文,还有很多也了解到中国文化,对它有兴趣,也会来学中文。”

但在留尼汪开设中文课程的过程却是历经波折。最初抵达留尼汪的华人从事着艰苦的工作,但一旦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他们就开办了华文学校。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华文学校也缺少支持。1927年,学校就因为找不到教员而停办。后来也没能办起来,这一方面因为法国政府限制中文教育,认为这不利于华人融入法国社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不少华人觉得回国无望,对学中文也失去了兴趣。

因为没有华文学校,最初管美玲被父母送到华人协会学习中文,“爸妈一直看中国新闻,非常关心中国的变化,他们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但一定要我和弟弟学习普通话。我还被送去学习中国传统舞蹈,我跳得很丑,但还是要学。”

但华人开设中文课程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们终于使留尼汪当地的中学有了中文课程,也招了一个华人做老师。“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但最终法国政府还是同意了,所以上一代华人真的很不简单。”管美玲说。她是第二批选择这个课程的学生,但当时选择中文课程的华人学生并不多,“那时中国的影响力还不大,很多华人还是觉得学个欧洲的其他语言比如德语会更有前途。”

管美玲大学毕业后,又专门到中国的同济大学学习中文,那时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可以骑自行车去市中心,现在很难了。中国的变化太大。”

  ▲管美玲(右一)与友人参加孔院日音乐会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而这二十多年来,在留尼汪中文学习的情况也大不相同,这也是中文和中国文化在全球被接受程度的缩影。现在在留尼汪,不仅华人热衷于学习普通话,普通话在其他族裔中的热度也不断上升。不仅岛上所有公立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就设立中文课,2010年留尼汪大学也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了孔子学院,这也是法国海外省的首个孔子学院。

管美玲在巴黎工作多年后回到留尼汪,她先在当地的华人协会工作,“华人协会一直都在找同时会中文、英文和法语的人来管理关键项目。”2015年她成为留尼汪大学孔子学院的院长,这样她和父母殊途同归,“我爸妈一直跟我讲关于中国的事情,我听得太多了,但他们还是忍不住,不仅跟我讲,他们还要跟在留尼汪所有的亲戚分享。而现在我做的工作也是在和更多的人分享我对中国的热爱。”

除了普通话以外,管美玲也很关注华裔的方言传承问题,尤其在印度洋地区(留尼汪属于印度洋地区),这也是她的汉学研究领域,“我想探究,华裔为什么可以或者不可以传承方言。”她对此感兴趣也和自身经历有关,“我的父母都在留尼汪出生,他们一个说客家话,另一个说粤语,都不会说普通话,为了交流,我们家就说法语。如果父母说同一个方言,我应该也可以掌握方言,但现在我既不会客家话也不会粤语。”这也许是不会方言的管美玲的另一种“返乡之旅”。(完)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