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青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86821393687

那个曾经初到中国,因为找不到回学校路,而在路边哭泣的巴基斯坦女孩,如今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的时间,并成长为汉学研究的青年。

在柯澜贝的家乡有一句流传很久的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为什么上千年前就说求学要来到中国?”2014年,高中毕业的柯澜贝带着疑问来到中国留学,希望寻找答案。

“那些电视上、社交网络上展现的图片和资料,那些从小听过的关于中巴友谊的故事,似都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坚定了我想要来到中国的决心。”柯澜贝说。

那个曾经初到中国,因为找不到回学校路,而在路边哭泣的巴基斯坦女孩,如今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的时间,并成长为汉学研究的青年。

  ▲2023年5月27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活动上,柯澜贝(右二)在巴基斯坦展台为参观者介绍巴基斯坦文化。(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摄)

打破认知,深入快速发展的中国

可能是成龙、李小龙电影对其影响太深了,让柯澜贝一度以为“中国人都会太极拳,会武术。”谈到这个“误会”,柯澜贝笑了起来。“当你想了解一个国家,就需要真正走进其中。”

初来中国的日子里,一些画面让柯澜贝难以忘怀。从机场打车到北京语言大学南门,下车前出租车司机出示二维码示意她扫码。“当时我带了现金,并不知道如何扫码付款,更没有想到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第二天从学校到医院体检,中途迷路了。“当时中文不好,不知道怎么向周围人问路,因此在路边着急得哭了起来。一个保安走过来询问,通过手机的在线翻译软件让我表达,然后专门送我回到学校。中国人的温暖与友善,给予我开启新生活的信心。”

柯澜贝坦言,因为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老师中文授课,对留学生而言颇具挑战性。“从书写到发音,中文与乌尔都语、英语有很大差异。刚开始我找不到规律和技巧,只觉得很难。但慢慢地我了解到汉字从图形逐渐演变而来的过程,也感受到乐趣。”

从本科到研究生、博士,柯澜贝认为鼓励自己一直在中国学习生活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又何必舍近求远再去别的国家呢。”

柯澜贝认为非常明显的例子在于,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学校图书馆可以实现提前预约座位功能,公交车站也可以看到下一趟公交车的等候时间信息……生活正变得便捷和高效。”

▲(视频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促中文教材在巴基斯坦发展

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似与学术研究没有关联,但柯澜贝希望做的正是把真实的中国、发展变化的中国融入到巴基斯坦本土中文教材之中。

目前,柯澜贝正以巴基斯坦中文教材作为自己研究方向。在她看来,当地中文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今天学习者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历史等内容介绍得也不够深入和全面。“语言本身就是工具,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而这些内容与语言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023年5月27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活动上,柯澜贝(右)了解中国插花技艺。(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王骏摄)

柯澜贝发现,中国与巴基斯坦文化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两国在送客时都会送至家门口;在巴基斯坦公共交通工具上,男女分开而坐,在中国并不会;在饮食习惯上当地人更喜欢喝凉水,中国人有喝热水的习惯……”

反观自己的中文学习经验,柯澜贝希望巴基斯坦的中文教材与中国文化接轨得更加深入,帮助学习者了解这些文化现象异同背后的原因。“这些研究内容很细,涉及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希望借由语言教材将真实的中国呈现在巴基斯坦人面前,增强彼此的了解。”

  ▲柯澜贝在练习书法。(受访者供图)

“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契机,中国的企业来到巴基斯坦,同时巴基斯坦企业也看好中国市场,这促使巴基斯坦的中文学习者越来越多。”想到此处柯澜贝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完)

作者/凌云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