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懂中文的人已然成为印尼就业市场里的“宠儿”。由于掌握中印双语的人才供不应求、存在极大的缺口,这也为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市场。
▲(视频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初夏的北京天空如洗,大学的报告厅里坐满了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聆听一位来自印尼的青年分享题为“印尼语-汉语双语者语码转换习惯对语言产出认知控制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这是2023年6月2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的亚太地区中文教育论坛上的一幕。
自201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大男孩张天诚已经在中国多地留下求学足迹。“我的本科在厦门的华侨大学就读,硕士在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来到了北京语言大学。”
张天诚本科所学专业是华文教育,硕士是汉语国际教育。两年前,张天诚决定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此后,他的研究领域有一些变化。
“目前的我的研究领域是双语者的语言转换。主要关注那些能够流利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尤其是印尼语-汉语双语者。研究双语者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如何灵活地切换语言,以及这种转换对他们的认知、语言能力和交流效果的影响。”张天诚说。
身为一名双语者,他的学术研究总离不开“双语经验”四个字,他参与发表的论文专著多达几十篇。
张天诚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双语经验对印尼语-汉语双语者的认知控制能力具有积极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推广双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并为提高双语者的认知控制能力和处理冲突能力提供了一些指导。”
▲2023年,张天诚在中国读博期间留影。(图片来自中新社)
张天诚身边的留学生大多数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据他观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关注教授汉语的能力和方法。时间久了,张天诚不仅和大家成为了好友,更在交流分享中,收获了许多学术上的灵感。
“这里的风景、人情和美食,这种熟悉的感觉,让我想起了远方的家,印度尼西亚。”读博期间,张天诚游走中国各地。在珠海的港口留影,在厦门的街头感受浪漫氛围,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里,身着巴厘岛传统服装体会多元文化。
除了钻研学术,张天诚还是一名文博爱好者。
“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在他看来,自己相机里留下的文物图片,浸润着这个古老民族流传下来的理念和智慧。每一幅古画、每一个瓷器都见证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连续性。
作为全球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尼同时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发起中文教学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不少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办。尤其在华文经济价值飙升影响下,学习中文的热潮也延伸至各地。
2020年,张天诚与印尼当地一所初中学校合作,开办中文课程。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汉语知识传授给当地孩子们,从帮忙介绍中文老师、到安排中文教材,提供教学方案,每一个环节,张天诚几乎都亲力亲为。“当地一个班级有30位同学左右。初一到初三,每一级都有10个班,相当于初中有900个学生学习中文。”
如今,懂中文的人已然成为印尼就业市场里的“宠儿”。由于掌握中印双语的人才供不应求、存在极大的缺口,这也为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市场。
“学生越多,老师越多,这会为汉语国际教育带来很多好处。希望后续会有更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积极开设汉语课,把中华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张天诚总结。(完)
作者/陈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