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青年范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活力的文化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92455638223

十年前,缘于一次中意高校的合作交流项目,范狄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来到了中国。他说,2013年是自己人生转变最大的一年。

▲十年前,缘于一次中意高校的合作交流项目,范狄(Dario Famularo)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来到了中国。近日,范狄在江西景德镇分享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卞正锋 摄

十年前,缘于一次中意高校的合作交流项目,范狄(Dario Famularo)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来到了中国。他说,2013年是自己人生转变最大的一年。

      ▲2023年7月26日,范狄走进江西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参观。卞正锋 摄

范狄回忆,未到中国之前,自己在意大利的生活状态是喜欢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从早到晚的看书学习。到中国后,他发现按照这种方式去学习和了解中国不是最优选择。“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有活力的文化。可以通过旅游、通过与中国人交流、参加活动、工作等等多种方式去体验这独特的文化,这比在图书馆里看书有效很多。”

到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是范狄很喜欢做的事,在过去十年中,他走访了中国100多座城市。在他看来,无论去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属于当地的独特的历史,这是中国与众不同之处。

探秘十九世纪欧洲“汉学”

“无论在意大利还是在中国,一直以来,我都是选择的哲学专业,因为这个专业涵盖领域广阔”不久前,范狄刚刚顺利的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毕业,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他又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到北京继续深造。“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欧洲的汉学历史,尤其是探索十九世纪欧洲对中国的了解。”

      ▲2023年7月26日,范狄参观江西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卞正锋 摄

范狄分享,意大利是欧洲汉学早期发展阶段知名汉学家的故乡。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主要通过意大利人的作品了解中国,如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罗明坚、利玛窦、卫匡国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长一段时期内,中西对话主要是由意大利人牵线搭桥的。然而,十八世纪后,意大利迅速丧失了这种优势,其他欧洲国家的优势凸显。

      ▲近日,范狄在江西景德镇分享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图为2023年7月26日,范狄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参观。卞正锋 摄

“尽管近几十年来,汉学史引发了广泛的学术兴趣,但大多数汉学史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特定时期。目前,很多汉学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十七和十八世纪汉学发展史,很少有研究关注十九世纪欧洲出现的学术汉学。”在范狄看来,忽视这一阶段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此,深耕这一时期的此项研究成了他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填补空白。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样丰富多元

范狄认为,汉学史是西方逐渐了解中国的历史,也是中西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开始把汉学发展史作为其中一个重点研究对象进行讨论。

      ▲2023年7月26日,范狄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参观留影。卞正锋 摄

近年来,有人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来概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这在范狄看来是很不准确的。他说:“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都是很多元化的文化,所以不能用简单的言语去描述西方哲学是什么,中国哲学是什么,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因为,文化是多元的、是不停变化的。”

范狄觉得,相较对立的去看待二者不如研究它们的共同点更为重要。“基于这些‘相同’才是构建一种有效交流的基础。”(完)

文/赵旭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