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揭示黄河文明孕育、产生、发展过程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
这张红色的脸是谁?
这张陶人面像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其面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头发用绳纹表现,眼睛和嘴巴呈长条形的镂空状,双耳扁平,并各有一穿孔。该陶人面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也是先民留给人们最可靠的一张鲜明“照片”。
1921年,河南仰韶村发现了一些被流水冲刷露出地面的彩绘陶片。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大量精美陶器接连出土。按考古惯例,此类文化按发现地命名,因此被称作仰韶文化。它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约2000年左右,彩陶正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对中华民族探源寻根有着重要作用,不仅使当时“中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不攻自破,还将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时期,向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黄河文明是人类大河文明和人类历史重要的见证,而仰韶文化正是揭示黄河文明孕育、产生、发展过程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仰韶文化专家顾万发认为,“仰韶文化是进行中华文明和欧亚早期文明交流互鉴学术工作的重要载体。”
综合央视新闻、解放日报、中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