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人们能看到一个中西交流合作的世界,一个没有猜忌、紧张、敌意与冲突,一个更繁荣幸福的世界!
世界需要中国,也需要中国研究者
特约作者:罗伯特·恰德|Robert Chard
作者简介
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儒家文化史和儒家礼仪研究。近期出版物:《中国早期至公元9年的礼学研究》(Brill,2021)。
对包括汉学家在内的所有中国问题研究者而言,西方世界日益高涨的反华情绪令人担忧。我们并不否认中西之间存在真实分歧与利益冲突,但非理性的敌意已成为了问题本身。政治领域盛行着“预设立场”的思维定式——先入为主地以最坏假设看待中国,并据此制定政策。商界虽更务实(西方企业仍看重中国市场价值),但正如近期所见,企业正因政治风向和政策不确定性而愈发不愿公开表态。
西方学术界(尤其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历来处境艰难。他们向政府提供的建议常遭忽视,甚至被质疑忠诚度——“你已倒向另一边”。近年来,大学人文学科普遍面临财政压力,被贴上“缺乏经济价值”和“政治偏见”标签。中国研究(特别是中文教学)被视为高成本的小众学科,英国近年来的经费削减趋势尤其严峻。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即便反全球化者与对华鹰派政客也承认,西方经济与中国“脱钩”既不现实也不可取。中国为世界经济、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人们抱怨“万物皆中国制造”(连美国醒目的“MAGA”红帽子也不例外)时,我们应指出:中国市场同样充斥着欧美和日本的产品。
任何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现实中国与政治圈和部分媒体塑造的敌对形象截然不同。中国当然存在问题(试问哪个国家没有?),但凡持续观察中国数十年者都会承认: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已显著提升。中国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正成为全球典范,中外融合程度更直观体现于随处可见的进口商品。
作为中国研究者,我们理应纠正非理性反华情绪。若无人倾听,此事自然不易,但我们仍可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汉学家更肩负特殊使命。从历史视角来看,所谓“中国崛起”根本不是“崛起”,而是欧亚大陆东西两方长期平衡的回归。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本身就是与地中海-欧洲文明构成对等的体系。当前格局不过是千年文明平衡的重建——早在两千年前,欧亚大陆两端便有了文化经济互动,这种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例如丝绸之路就是明证。全球化的起点或可追溯至13-14世纪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而非15世纪航海时代。广泛传播这种历史认知,正是前现代中国研究者的使命。
我们面临的困境部分源于供给不足——西方中国问题专家本就稀缺。但需求端的问题同样严峻。多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广泛兴趣和汉语学习热潮持续升温,但近些年趋势发生逆转。据称美国大中小学中文学习者数量下降,这显然与对华的政治敌意和媒体猜忌相关。需求萎缩使得中文教学更容易遭受预算削减,人工智能或许能以更低成本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但短期内难解困局。
在此背景下,“酷中国”文化现象值得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趣闻,如今正通过大学之外的非传统渠道(如电子游戏)向世界输出知识宝藏。中国游戏《黑神话:悟空》(基于《西游记》)凭技术实力和内容魅力风靡全球,促使玩家在感受“不同”之余,研读阿瑟·韦利(Arthur Waley)、余国藩(Anthony Yu)的《西游记》英译本,深入探寻故事背景。长期流行的《真·三国无双》系列游戏虽由日本公司制作,却严格遵循中国历史脉络,它让英国孩童熟知曹操、刘备、诸葛亮与魏蜀吴三国纷争——二十多年前我便见证此景。如今该游戏最新作已延伸至3世纪末西晋时期,玩家论坛充斥着贾后(贾南风)等历史人物的考据帖。这些以年轻玩家为主的群体非但不敌视中国,反而充满兴趣,认为中国“很酷”。此类广泛兴趣的传播或能重塑积极的认知,带动高校中文教育复苏。
中国研究是破除国际政治非理性敌意的重要途径,我们期待人们能看到一个中西交流合作的世界,一个没有猜忌、紧张、敌意与冲突,一个更繁荣幸福的世界!(完)
作者/罗伯特·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