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上的汉隶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744953739000

『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一路行来的汉字,其形态和内涵在不断地演变发展。追溯历史,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到,汉字的载体,从陶、到骨、到青铜,从石、到木、到绢纸。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进步,也展示了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强大生命力。时间来到今天,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来看汉字的流变。』

汉简是汉代书写在竹木简牍上的文字遗存,主要发现于西北边塞遗址和墓葬中,如居延、敦煌、武威等地。这些长短不一的简牍,记录了西汉至东汉时期的军政文书、律令典籍、医药方术乃至私人书信,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1974年出土于汉代居延都尉甲渠候官遗址的“国宝级文物”《相利善弊剑册》,记录了古人辨识宝剑的方法和标准。剑册文字由被汉代官方向全国推行的标准化文字“八分隶书”书写,不仅在字形上简化了篆书,也极大提高了书写速度。不同于传世文献的辗转誊抄,汉简以原始墨迹的形式保存了当时最真实的书写形态,更可以从中看见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至其他书体的过程,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书于竹木,垂鉴万世,每一片简牍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完)

责任编辑:江江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