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汉学家兰侨蒂:从传统汉学到现代汉学的承继

来源:学习时报 1741315513688

意大利汉学常被认为古老又年轻。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的马可·波罗播下的汉学种子。

意大利汉学常被认为古老又年轻。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的马可·波罗播下的汉学种子。16世纪的利玛窦、罗明坚等意大利耶稣会士通过编纂词典、典籍译介、撰述著作等方式让汉学生根发芽,推动了中国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奠定了意大利乃至欧洲汉学研究的传统。随着17世纪“国王数学家”来华,以及19世纪法兰西学院派的兴起,欧洲汉学研究中心转移至法国,意大利的汉学研究一度陷入沉寂,该局面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有所改观,并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意大利汉学由古续今的这个过程中,汉学家兰侨蒂则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2国青年汉学家齐聚秦安大地湾遗址共话史前文明追溯至13世纪的马可·波罗播下的汉学种子。图片来自学习时报

超越汉学传统,全面讲述中国。兰侨蒂的求学之路不乏汉学大家,他先后师从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华嘉,以及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及荷兰汉学家戴闻达,这些学者或专于语言与文学,或精通历史与哲学,他们对兰侨蒂进行了全面且国际化的学术栽培,为他明晰汉学发展脉络,继承甚至超越汉学传统奠定了学理基础。兰侨蒂十分重视整理汉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他的《意大利汉学:从1945年至今》与白佐良的《1600—1950年的意大利汉学》互为补充,勾勒出意大利汉学的历史进程。

在梳理学术史的同时,兰侨蒂还发表相关文章如《何为汉学?》《汉学研究导论》等来思考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他对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和有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亦对汉学家展开历时性分析,明确区分了汉学家和“中国爱好者”的不同。基于汉学研究的范围广度和时间长度,他提出汉学实为对中国文化的多学科研究,包括语言学、历史、文学、地理、宗教、哲学、科学等内容,而汉学研究者欲展开原创性研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还应有专业的方法论和全球化的学术视野。由此,兰侨蒂突破了以往汉学研究的限囿,极大拓宽了意大利汉学的发展空间。

兰侨蒂的学术著作和翻译评论百余种,内容涉猎广泛,其中对中国法律、音乐、建筑、考古等的研究,突破了汉学传统中对文学、历史、语言的既有关注,从多个维度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另外,他积极推动《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的编纂,为意大利及西方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打开了窗口,也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文本资源。

拓宽文学边界,创新研究方法。兰侨蒂对汉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在其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受到传教士汉学的影响,他对《论语》《诗经》《庄子》等中国经典文本或继续翻译或展开进一步研究,一方面基于专业汉学的转向,开始侧重叙事文学的发展,他在《中国文学》中将叙事文学作为单独一节进行了论述,探析唐传奇、变文(古代说唱文学体裁)、话本与戏剧之间的互动与关联。而在厘清中国文学内部发展规律之外,兰侨蒂还将目光投之于外,考察了中国叙事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具体影响,以及西方叙事文学又如何通过日本翻译传入中国并推动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从而描绘出历史文化交流的多维度脉络。而兰侨蒂对中国文学边界的扩大还表现在对自传体的关注,探索传统文学中尚未被充分重视的领域,他不仅梳理了中国自传文学从最早的以集体与道德为核心的叙述形式向更个人化及反思性的转变路径,还分析了背后的哲学、佛教等方面的复杂动因。

在研究中国文学过程中,兰侨蒂还积极打破学科的藩篱,探索跨学科及交叉研究的可能性。比如在《中国古文献中的“海”》中,他综合地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来梳理文本作品中“海”的概念,揭示其文化隐喻特征。另外,兰侨蒂通过深入分析儒家文本中所蕴含的审美原则、特征及演变,来建构中国文学理论框架。在他看来,孔子的文学观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与批评理论的原点,而王充的《论衡》中的“疾虚妄”“务实诚”以及文学的“真美观”和社会功用,都进一步丰富了文学审美内涵,《文心雕龙》则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里程碑之作。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理论建构过程中还引入了比较视角以打通中西古今的时空界限,从而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学观念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见解,挖掘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价值。

搭建学术平台,培养后备力量。兰侨蒂认为1945年之后的意大利汉学是超越欧洲中心主义世界观和文化观的,因为这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不再是出于对异国情调的猎奇,而是源自文化和知识需求。在此背景下,意大利传统的三大汉学中心罗马智慧大学、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开始迎来蓬勃发展的阶段,而兰侨蒂先后在这三所大学任职,身体力行地搭建学术平台和培养汉学人才。他担任了《东方与西方》《中国》等期刊主编,发表了关于中国的系列研究成果,使其成为意大利汉学界的主要发声平台。这些期刊不仅关注古代中国、亦回应当下,力求客观、全面地向意大利读者介绍中国。1979年,兰侨蒂创建了意大利汉学协会并担任秘书长,定期组织年会和国际会议展开研讨,希冀欧洲汉学研究可以互通有无,有效促进了汉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兰侨蒂一直认为语言是认识他国文化的基础,曾呼吁在高中推广汉语并参与《汉意大词典》的编纂工作,该词典于2008年出版发行,至今仍是意大利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书。在他的热情号召和谆谆教诲下,一批批年轻人投身汉学研究,甚至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威尼斯学派。这些新生代在掌握汉语知识的同时,不断创新研究中国的新视角和新方法,逐渐成长为意大利当代汉学的中坚力量,比如萨巴蒂尼和李集雅等知名汉学家。

兰侨蒂既是意大利传统汉学的接力者,也是意大利现代汉学的开拓者,多年来通过汉学研究坚持不懈将中国全面介绍给意大利读者。他的笔触既有传统中国的厚重,亦有当代中国的活力,使得东西两大文明古国互识互动互鉴的历史更好延续。(完)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