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在今年的酷暑中倒下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结束,留下一个正在迈入不安之秋的日本,和多变的世界格局。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当地时间8日上午在日本遇刺身亡,震惊世界。2020年8月安倍卸任首相后,日本有观点认为“后安倍时代”开始,但从某种角度来说,7月8日的这两声枪响或许才真正开启了属于日本的“后安倍时代”。此事将对日本造成怎样深远的影响,连日来,成为全球聚焦的话题。7月12日,日本为这名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举行葬礼,当天,美国《侨报》发表题为《安倍遇刺,留给世界一个未知的日本》的社论,文章直言,安倍的“倒下”,将给日本政坛带来深刻影响,并改变日本乃至世界。
▲东京一名哀悼者11日在安倍遗像前献花鞠躬。(图片来源:路透社)
文章率先指出,安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日本保守势力的精神领袖。这不仅因为他长期执政,还因为他特殊的家世:外公岸信介是前首相,外公的弟弟佐藤荣作也是前首相,爷爷是议员,父亲是自民党干事长……也正是由于这样,安倍被称为“保守派的王子”。纵观日本政坛,在保守派势力中,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取代安倍的位置。那么,没有了安倍的日本政坛会发生什么?
文章认为,一方面,是日本保守派或进入“群雄并立”的时代。由于安倍的“强势存在”,日本保守派的下一代领导人中,暂时还没有能够像安倍一样“服众”之人。可谓群龙无首,将导致保守派出现一轮分化再组合。
长期以来,安倍作为自民党内最大派阀“安倍派”势力代表,下台后仍然充当着“影子领导人”的角色。在安倍突然身亡后,“安倍派”或将难以维系,更有可能被麻生派、细田派和竹下派等组织分化接管,自民党内自此进入“群雄并立”的时代。
另一方面,是日本或加速“修宪”。日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是否要修改现行的《和平宪法》。该宪法于1947年开始实施,宪法明确禁⽌⽇本拥有军队,成为不战国家(因此⽇本只有“⾃卫队”)。
文章也提出疑问,但日本会借安倍之死,突破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吗?自民党,尤其是安倍本⼈,一直谋求改变这一宪法,让日本恢复军事正常化,可以发展军备,取消“放弃战争”的条⽂。安倍在任内着⼒推进(但未能完成)的一件⼤事就是推动修宪。如今,安倍的去世不仅不会中断其追随者的追随,反而可能会刺激他们更执着的行动,并以完成安倍“未尽之志”的姿态,争取共情与支持。目前,在同情安倍遇害的因素刺激下,“修宪派”赢得明显多数席位。许多选民已经接受了包括“修改和平宪法”在内的自民党的一整套政治理念,执政联盟也已具备发起修宪动议所需的条件。“修宪”能否加速通过?不排除这种可能。
此外,日本的一些政策前景多存变数。安倍在经济、外交等领域都有比较明确的想法。例如安倍在任首相时,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给近10年的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安倍去世后,日本的经济政策有可能会更加带有“岸田文雄色彩”,预计岸田首相今后将调整“安倍经济学”,围绕自己的“新资本主义”来推行相应的经济政策。外交方面,安倍执政累计7年8个月,他对日本政治与外交的右倾化起到了推手的作用。他提出价值观外交、地球仪外交、积极和平主义,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后安倍时代,岸田内阁应对大国外交,也将重新审时度势,何去何从,人们拭目以待。
文章称,在上述这些“变数”深刻影响日本社会的同时,对全球局势也会引发一些改变。
国际社会对安倍遇刺事件表示谴责和哀悼。可以说无论周边国家还是西方世界,都对后安倍时代将出现的改变,十分关注。首先,西方尤其是美国,失去了一位穿梭外交的重点人物,在印太战略方面会失去一些思路支撑。这也是为何美国务卿布林肯参加完G20外长会议后,临时改变行程,专程去东京吊唁。布林肯的目的就是在美日同盟和“印太”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要求日本继续对美国作出承诺。其次,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包括中国,或也因“修宪”、外交政策的改变,而出现变数,当下,东亚及周边国家已经开始警惕日本企图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的动向。
文章最后说,安倍在今年的酷暑中倒下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结束,留下一个正在迈入不安之秋的日本,和多变的世界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