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受热捧的启示

来源:大公报 1720777331452

香港发展旅游业要善用自身“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把盛事糅合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人无我有”的旅游体验。

香港旅游业逐渐复苏,但随着消费习惯、经济环境的急遽改变,业界也面对各式各样的新挑战。最近中央再送赠香港一对大熊猫,以及发扬本地武术文化的“武林盛舞嘉年华”获得广大回响,也在处处提醒社会各界和业界,香港发展旅游业并不是要“硬销”景点和商品,而是要善用自身“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把盛事糅合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人无我有”的旅游体验,落实“无处不旅游”理念,才能重振香港旅游业。

香港今年以来的“旅游业成绩”其实不算差,例如最近的内地“五一”长假期间,香港录得约76.6万人次内地旅客经各海陆空管制站入境,为香港带来超过20亿港元收益。这个成绩应该值得肯定,也说明特区政府主打盛事经济的大方向并没有错。然而,从相关数据也能看出一些较为迫切的问题,比如访港内地游客虽然大幅上升,但过夜客人数却没有相对增加,而且本地消费始终较为薄弱。刚过去的“七一”假期,尽管特区政府联同饮食业界推出多项优惠鼓励市民留港消费,但效果有限,三日假期期间共有逾126万人次出境。

  ▲7月5日,香港海洋公园举行“夏水礼”传媒预览活动。图为模特儿在“打卡”位置拍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善用香港独特优势

今年5月,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一行,提出要树立“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充分发掘香港丰富的旅游资源。夏主任提出的“无处不旅游”,不应以字面简单解释为发挖地理景点,而是从文化、社区、资源各方面积极提炼出旅游元素,展现香港独有的吸引力。

最近中央再向香港送赠两只大熊猫,消息一出已在坊间引起热议;而9日开始一连六日举办的“武林盛舞嘉年华”,也集结了3000名来自港澳内地及海外超过十个国家的表演者,包括4岁的幼童到96岁的武术大师。两件事看似不大相关,但本质却是相同的,也就是善用“内联外通”、国际化这些香港的独特优势,来创造香港独有的旅游价值。

就比如大熊猫,作为国宝级动物,一般人或者一般城市,平日其实难有机会能与其近距离接触。而香港正是因为有“一国两制”这项优势,才能实现其他国家或城市难以覆製的大熊猫接触体验。日前香港社会出现一阵有关熊猫改名的讨论热潮,亦正好说明,这对本地游客同样具一定号召力,甚至有不少声音提出发展“熊猫经济”。

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透露,除了全力作好准备,力争10月1日大熊猫到港以外,也希望新一对大熊猫能在香港开枝散叶。“十一”正值国庆长假,正好是吸引内地游客的大好时机,尤其熊猫作为国宝,对内地游客更具吸引力,以此作为发展“熊猫经济”的第一步,大有可为。

另外,大熊猫在香港能否繁殖成功,也牵涉到“熊猫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过去4只大熊猫居港多年来都无法自然交配成功,海洋公园要总结过去的经验,也可以考虑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取经”。如果香港能养育出土生土长的大熊猫,相信不但可以迎来一波新的熊猫热潮,也能作为弱势物种保育上的重要成果。

提供“人无我有”旅游体验

如果说大熊猫反映出香港背靠祖国的优势,那“武林盛舞嘉年华”就是一次香港本地文化结合国际化特色的独特展示。这次盛事不只集结海内外数千名“武林高手”,而且融合唐诗、华服、舞蹈等传统中华元素,还播放多套经典港产武打电影。其中光是武术表演和港产武打片,长年来就一直受不少外国人喜爱,而香港继承了传统的中华武术文化,又有可以联系海外其他地方的庞大网络,两者结合,才形成香港独有的武术文化盛事。

其实要数香港独有的文化,也绝不止这几点,其他例如九龙城寨历史建筑、形似科幻片中“赛博庞克”式的城市设计风格等等,都是香港独一味的历史文化元素。事实上,不少外国人来港,对一些商业化景点没太大兴趣,反而醉心这类老式建筑。其实当局进行旧区重建时,也应该适当地保存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独特风格的建筑,更有利打造香港文化标志,塑造出一个香港独有的旅游形象,相信吸引力并不会比世上其他任何地方低。

香港旅游业要打破樽颈,大前提便是要提供“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体验,这不单要靠业界改变思路、或提高服务质素,还要有意识地善用自身拥有的优势,结合独特文化元素和盛事,让游客感受到唯香港只有的魅力,才能让他们一来再来,真正做到“无处不旅游”。(完)

作者/梅若林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