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世界之窗”,大力发展熊猫产业,不仅可提升香港旅游吸引力,其“国际亲善”形象亦有助对外说好国家与香港特区故事。
9月26日中午,第三对中央赠港大熊猫“安安”“可可”抵达香港。随着新一对大熊猫的到来,香港的大熊猫数将达到6只。对此,《香港商报》9月26日刊发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杨华勇评论指,大熊猫贵为国宝,是国家的外交大使,而香港作为“世界之窗”,大力发展熊猫产业,不仅可提升香港旅游吸引力,其“国际亲善”形象亦有助对外说好国家与香港特区故事。
文章中,杨华勇鼓励社会各界把握香港即将同时拥有6只大熊猫的机会,推出相关宣传活动、商品、文创产品及旅游产品等,开创商机,推动消费。政府及各界可以好好把大熊猫家族打造成香港的城市名片,所带来的正面效益不仅仅是直接经济利益。要作长远规划,把“熊猫经济”化作产业链打造,以此作为契机推出旅游的“组合拳”,乘势而上打造大熊猫经济圈。
▲9月26日,运送两只大熊猫“安安”和“可可”的国泰航空货机抵达香港,图为“安安”。(图片来自中新社)
熊猫已是文化符号
文章指出,大熊猫已经从单纯的物种升华成一种文化符号,可视为软实力的一种。中国持续发展“大熊猫文化品牌”的建立,也持续将大熊猫转型成中国外交上的工具;透过这项外交行为,不仅促进全世界认识物种、也透过可爱且无害的大熊猫形象,让中国的国际能见度以及国家形象都提升,潜移默化使大熊猫成为柔性国力行使下的外交利器。与此同时,现在大熊猫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租借熊猫的国家来说,都有很大的经济效果。据研究测算,综合考虑大熊猫保护区的生态服务收益和大熊猫带来的旅游文化价值,“熊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年收益可达69亿美元,为大熊猫保育成本的27倍。
文章还说,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大熊猫在全球已成为网络的“顶流明星”。2010年诞生的熊本熊(Kumamon),曾获选2011年日本吉祥物选举的总冠军,不但名震日本,更风靡全球,堪称史上最成功IP之一。根据日本官方公布,2023年熊本熊周边产品销售额高达1664亿日元(约89亿港元),超越2020年的1601亿日元(约85亿港元),再次刷新纪录。
不单在日本,欧美的若干动物园也曾因为大熊猫的到来门票收入翻倍,并产生很大的经济上的波及效果。美国的“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其票房已在全球疯狂吸金逾150亿港元;在澳大利亚,根据2010年时的资料,两只大熊猫当年为南澳经济贡献了5750万澳元,每年有50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参观“网网”和“福妮”。
▲香港海洋公园推出的熊猫主题甜品。(图片来自香港中通社)
各地熊猫经济效益大
文章谈到,内地“熊猫经济”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纪念品商店、熊猫主题餐厅、熊猫剧院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利用大熊猫不断推出体验产品和文化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
大熊猫贵为国宝,是国家的外交大使,而香港作为“世界之窗”,大力发展熊猫产业,不仅可提升香港旅游吸引力,其“国际亲善”形象亦有助对外说好国家与香港特区故事。香港可以利用“熊猫经济”,把熊猫文化和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枢纽地位传播开去。
文章认为,发展“熊猫经济”是提升香港旅游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亦是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熊猫经济有很多招数可以做,香港能把文创与旅游结合打造“港风”熊猫,让当地文化与香港熊猫一同“走出园区、走出国际”。例如与业界合作推出熊猫联名产品展区,并与文创咖啡室、餐厅等打造主题限定餐品,加上香港亦有熊猫主题的住宿,可以全方位打造一站式熊猫主题旅游体验,让访港旅客把其商品和体验带回家乡,为香港擦亮“旅游最佳胜地”的招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