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56岁的中国女性用她的行动书写了一段动人的人生故事。退休后,她并未选择大多数人预想的安逸,而是走上了一条挑战自我的新路。
近日,一位56岁的中国女性用她的行动书写了一段动人的人生故事。退休后,她并未选择大多数人预想的安逸,而是走上了一条挑战自我的新路。她申请了雅典大学古希腊考古历史和文学专业,踏上了通往知识与探索的求学生涯。这不仅点燃了很多人的梦想,也为“退休生活”赋予了全新的定义:不仅仅是家务与孙辈,更是追寻自我,终身学习。
▲当事人在上课。(图片来源:长沙《今日女报》微博)
这位中国女子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女儿的陪伴下,攻克了雅思成绩的“关卡”,拿到了梦想学校的offer。这样的选择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走出舒适圈到陌生的国度重新适应语言与文化,不亚于一场“二次成人礼”。语言是第一道关卡,繁重的课业、日益衰老的体力、与年轻同学的代沟,都可能成为求学路上的“高山”。抛开教学中必备的电脑实用技能不谈,老花眼镜或许才是上课的刚需。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赋予了他们人生更多的意义。可以想象,当他们戴上老花眼镜,在异国的课堂上翻阅文学经典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重量,更是与世界连接的喜悦。这也正是这些“逆势出海”者共同的信念: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可能。
在中国年轻人出国留学热情有所下降的当下,中老年人却成为了一股鲜活的“逆流”。这一趋势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侧影,更反映了老年人对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的重新定义。他们有能力、有底气追求诗和远方,而非被固定在传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中。
非洲女作家丹比萨·莫约(Dambisa Moyo)曾在书中写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或许这些中老年人无法改变过去50多年被家庭与社会角色束缚的生活轨迹,但他们坚定地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个全新的篇章。年龄从来不是追逐梦想的限制,而是一种积淀。那些曾被搁置的兴趣与理想,只要愿意去实现,永远都不算晚。
在全球范围内,大龄学生已然成为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美国高校中,有年逾40的退役军人,有兼职抚养三孩的单亲妈妈,还有90岁的奶奶本月刚刚获得工商管理学位……他们的励志人生令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也让同学、教师们收获在课本中难以汲取的生活智慧,成为一份课堂以外的无形财富。
学习与成长没有界限,追求“诗与远方”永远不晚。只要怀抱开拓的勇气和信念,人生之路便永远向前。(完)
作者/叶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