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是韩国工艺?又见“文化挪用”擦边球

来源:希中网 1741146232000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归属可以变得模糊。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归属可以变得模糊。近日,意大利品牌Fendi推出的一款联名包,设计上使用了中国非常熟悉的编织工艺,而其官方账号却称之为“韩国传统工艺”。对此,不少中国网民指责该做法是典型的“文化挪用”。

结绳技艺和服饰习俗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上古有结绳记事,周代出现复杂的绳结纹饰样,自汉唐宋发展为普遍的装饰艺术,明清达鼎盛,现代则成为吉祥物和工艺品。具体如宋代“同心结”寄托婚姻双方情感交融,本次Fendi样式的原型盘长结象征周而复始永恒不灭,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直径12米的巨型中国结则是以“天下一家”的意象惊艳世界。

成熟的结绳工艺最早于汉末三国时期传入朝鲜半岛,直至近代朝鲜半岛与中原的文化关系是不言自明的。韩国当然可以把该工艺视为本土遗产,但Fendi将源流如此清晰的文化符号简单声明为“韩国传统工艺”,引起中国消费者的不满也是必然的。两年多前,法国Dior的半身裙设计明显借鉴了中国马面裙,在其官网上却被描述为自创的“标志性轮廓”,同样引发中国消费者巨大不满。在全球化商业语境中,打地域文化牌刺激消费是Fendi和Dior这样的国际品牌闯出的套路,而它们竟屡屡忽视或无视了东亚文化的原创轴心中国,让自己显得缺乏对文化和市场的真正尊重。

欧洲“老钱”品牌应该认识到,文化认同和尊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别打“文化挪用”的擦边球。特别是在规模巨大、文化自觉日益增强的中国市场,Z世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主体意识。他们在小红书解构Dior马面裙的剪裁密码,在B站开设传统纹样解析专栏,用数字考古的方式追溯每个文化符号的基因图谱。这种集体性的文化觉醒,使得任何轻率的“文化挪用”都会遭遇精准的溯源纠偏。任何对中华文化的轻慢都可能招至商业利益的损失。(完)

作者/李越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