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对陪伴动物的关照日益贴心。自4月8日起,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宠物托运服务,直面长期困扰养宠家庭的出行难题。
中国社会对陪伴动物的关照日益贴心。自4月8日起,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宠物托运服务,直面长期困扰养宠家庭的出行难题。
▲4月10日,北京南站,中铁快运的工作人员让托运的宠物提前熟悉运输箱。图片来自中新网
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宠物已成为众多中国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为人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宠物经济画卷。中国城镇宠物家庭已超7600万户,携带宠物出行的需求比例持续攀升。过去,基于多种现实条件或考量,中国不少公共交通工具对宠物设限,让宠物主返乡或旅游时,不得不与爱宠分离。高铁宠物托运服务的推出,解决了“一家”不能快乐出行的痛点,更有望激活潜在的探亲、旅游客流,实现铁路服务的“破圈”——通过满足“带宠团圆"这一小众刚需,撬动大众对人性化服务的认同感。
令不少宠物主欣慰的是,不仅是高铁,随着宠物出行需求量增多,首都航空、吉祥航空等中国多家航司推出宠物进客舱服务,深圳机场设立中国首家宠物候机厅,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巴士推出宠物乘坐专线。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宠物出行服务的多元化格局,让宠物主们有了更多选择。
与此同时,宠物经济的“拟人化”趋势也在不断升温。近日,上海一家“狗狗麻辣烫”店铺走红网络,便是这一趋势的写照。三文鱼、秋葵等丰富多样的食材、25元人民币一份的亲民价格,吸引了众多宠物主前往打卡。在这里,宠物不再是动物,而是被赋予了“家人”的身份,享受着与人同样的美食。这种"拟人化"消费,既源于宠物在家庭结构中从"看家护院"到"情感伴侣"的功能转变,也得益于宠物主将自我价值投射于宠物养育的深层心理机制。
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宠物市场当前的贴心化、“拟人化”服务潮流正在重塑商业逻辑与公共政策的底层逻辑。对企业而言,宠物经济已从细分市场升级为主流赛道,需要以“家庭成员”而非“饲养对象”的视角重构产品体系;对城市治理者来说,如何平衡养宠权益与公共秩序,将成为考验社会治理精细度的新课题。当高铁列车承载人与宠物的共同旅途、“狗狗麻辣烫”受追捧,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节车厢的变革和宠物消费从“吃饱”向“吃好”的品质跃迁,更是整个社会学会温柔对待每一种生命的文明进阶。(完)
作者/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