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设立首个“宠物”本科专业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一聚焦猫、狗、马等伴侣动物的新兴专业,旨在为蓬勃发展的宠物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设立首个“宠物”本科专业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一聚焦猫、狗、马等伴侣动物的新兴专业,旨在为蓬勃发展的宠物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它的出现,不仅为热爱动物、有志于此的青年人开辟了新赛道,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精准回应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相关研究表明,2024年中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近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9%,全国注册宠物相关企业超50万家。产业体量的急速膨胀,呼唤着专业化、系统化的人才支撑。高校适时设置相关专业,正是教育与市场间一次积极的供需适配。
放眼近年高校专业设置的“奇葩专业”,“宠物”绝非孤例。从高尔夫球场管理、马术运动与管理到家政学、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甚至还有养蚕学、“小龙虾烹饪”等专业,这些曾被冠以“奇葩”名头的专业设置屡屡引发讨论甚至质疑,细细审视又都是高等教育试图刺破“热门专业过剩,冷门岗位真空”就业困局的勇敢尝试,精准锚定了细分市场的迫切人才缺口。
学科设置的每一次细微变迁,都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需求的多元化演进。当养蚕从基础农桑技艺升级为支撑生物制药的高端科技,烹饪小龙虾从街边排档走向标准化的水产加工产业,相关人才却面临青黄不接;当宠物从“看家护院”的角色转变为承载现代人深厚情感的“家庭成员”,其繁育、医疗等环节却遭遇专业技术断层;当马术、高尔夫等昔日贵族运动逐渐成为中产阶层品质生活的象征,其专业教练、俱乐部管理人才正捉襟见肘……高校的“新潮”课程表便成为填补产业升级拼图的关键模块。专业设置从“大而全”向“专而精”的嬗变,正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从追求基本生存保障,向多元化服务体验的深刻跃迁。这种高度的具体性和明确的市场导向性,恰恰为毕业生提供了相对清晰的就业路径和职业保障。
“宠物”专业的设立,其意义远超专业本身。它记录着中国人从生存需求向情感价值变迁,也见证了产业结构从粗放走向精致。当有人调侃“给猫狗洗澡也算大学专业”时,不妨看看荷兰“动物福利学”如何推动欧盟宠物权益立法;当质疑“学马术是否浪费资源”时,需知日本的育马产业经济年贡献超百亿日元。
当象牙塔敢于为曾经的“冷门领域”开设“热专业”,标志着当下的社会足够包容,能够容下更多元的人生选择与职业梦想,它更见证了中国教育体系与产业进化、社会共情能力同步升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