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个来自中国的IP火了——不是哪吒,也不是悟空,而是一只通体黄色、顶着圆滚滚肚皮的小龙——奶龙。
最近,又一个来自中国的IP火了——不是哪吒,也不是悟空,而是一只通体黄色、顶着圆滚滚肚皮的小龙——奶龙。如今在TikTok上搜索“Nailong”或“Nai Loong”,满屏皆是几十甚至上百万点赞的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奶龙单集动画的最高播放量已逼近200万;在Instagram的短视频平台里,相关内容破百万播放也是常态。这个2020年由深圳第七印象文化传媒出品的3D动画主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海外。
奶龙爆火始于一条TikTok搞笑视频:一名用户吐槽“无论我发什么,女朋友都只用一个‘翻白眼吐舌头的黄色小龙’回复”。短时间内,这条视频收获230万赞,一夜之间,全网开始求奶龙表情包,官方账号的视频点赞量也随之暴涨。随后一个月,热度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人把奶龙P到特朗普的照片里,原作动画开始在海外平台广泛传播,超市里的奶龙毛绒玩偶陆续上架,连新生代人气唱跳女歌手的手机壳上,都出现了这只黄色小龙的身影。
从粉丝的反馈中不难发现,奶龙的核心吸引力是“可爱”与“治愈”——圆润呆萌的外形、毫无攻击性的眼神,精准戳中了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情绪慰藉”的需求;而它偶尔露出的“翻白眼”“吐舌头”等“抽象”表情不仅契合海外的“meme文化”,也满足了年轻人二次创作、传递情绪的需求。奶龙的爆火也为中国文化输出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作为海外华人,我们常常感受到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宏大”“严肃”的刻板印象里,而奶龙就如同此前爆火的中国潮玩Labubu一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幽默、亲和的一面。
有趣的是,在中国国内,这个IP虽然受到儿童群体喜爱,却遭到不少成年观众的批评:有人批评其形象设计“令人不适”,还有人说原作短视频化的叙事“碎片化”,主题“低俗杂烩”。想必官方吸取了这些反馈,如今在海外传播的《奶龙》动画明显时长更长,剧情更完整,人物形象也更丰满——这种“针对性调整”,也为其海外破圈埋下了伏笔。
奶龙的爆红证明了一件事:文化输出不必执着于“高大上”叙事与“教育意义”,有时候,一条Q弹的的“抽象小龙”反而能凭借“萌力”悄悄穿透最坚硬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若想成长为像皮卡丘、Hello Kitty那样让国人自豪的“世界级IP”,就必须持续打磨剧情完整性与人物丰满度,保证更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方能从“爆红”走向“长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