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只“拼鸽鸽”,为何成了九三阅兵的最温情瞬间?

来源: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 1757043741000

九三阅兵尾声,8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与年号台上14只白鸽雕塑遥相呼应,成为整场仪式的“点睛之笔”。

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大会尾声,8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与年号台上14只白鸽雕塑遥相呼应,成为整场仪式的“点睛之笔”。

这些鸽子会飞到哪儿去?答案很简单:各回各家。它们都是从北京信鸽协会会员那里借来的,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惯例,因此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拼鸽鸽”。在短视频平台上,鸽主们用镜头记录了自家鸽子参与阅兵的全过程,“和平鸽也有工资”等话题也在社交网络持续发酵,更有市民和游客在街头偶遇“迷路鸽子”,拍照分享。这份轻松与温情,也成为庄重宏大的纪念仪式最“接地气”的瞬间之一。

鸽子承载和平意涵,本就是跨越文明的共识。在《圣经》中,诺亚放出的鸽子衔回橄榄枝,为人类带来洪水退去的希望。中国人从商代开始饲养鸽子,明代鸽文化专著《鸽经》记载“凡家有不肥之叹者,当养斯禽”,这里的“肥”意为和睦,可见鸽子的寓意,始终与和平相连。

但让“和平鸽”成真正成为全球通用符号的,是一段悲怆的战争记忆。二战期间,法西斯占领巴黎,一天,画家毕加索的邻居老人抱着一只死去的白鸽找到他,诉说孙子因呼唤鸽子回巢而被法西斯士兵残忍杀害的悲剧。悲愤的毕加索由此画下一只恬静的白鸽——不仅是对遇害孩童的悼念,也化为对抗战争的精神象征。1949年,他将这只鸽子刻成石版画献给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从此,白鸽成为全球和平的象征。

同年5月25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中央也悬挂起一幅白鸽,迎接从和平大会凯旋而归的中国代表团。随后近80年,和平鸽一次次出现在中国的重大时刻——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一次次腾飞的“拼鸽鸽”早已不是单纯的仪式元素,而是每一个中国民众热爱和平的具象表达。

诚然,和平鸽无法带来真正的和平,能守护和平的,是每一个拒绝战争、珍视安宁的人。80年前,中外军民并肩抗击法西斯,用鲜血共同点亮和平的曙光;今天,当战争阴影愈发浓重,抬头望见天安门广场腾起的和平鸽,更应忆起毕加索笔下的那只白鸽——和平从不是单方面的愿景,而是跨越地域、文明的共同责任。唯有铭记历史、携手同行,才能让每一只腾空的和平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完)

作者/邱壑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