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极高文学和社会价值的鲁迅作品是否已与当今时代需求相悖了呢?
中小学语文教材“又”删减鲁迅作品了?
基本上每隔两年,“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的词条都会在互联网上掀起血雨腥风。支持者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语句拗口,无论是从新时代精神还是语法结构,文章都已经过时了;反对者则指出,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他的思想犹如一柄利剑,勾勒出了中国近代社会色彩鲜明的面貌。
然而,每次争论的最后都是鲁迅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毫无意外,这次也是如此。6月2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鲁迅一直是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总共12篇。
那么,为何每次鲁迅都能挑动大家的神经?我们在关注鲁迅作品撤离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时候,到底在关注什么?
从1918年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新文学开篇起,鲁迅作品的传播已经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作品的社会价值自不用多说,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救国救民的精神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东亚圈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日本读者的心目中,《故乡》跟选入教材的其他日本文学作品几乎同样重要。
从文学角度,文学大家朱自清也曾为鲁迅背书,称其作品“具有谨严的结构与讽刺的古典笔调”。
那么,具有极高文学和社会价值的鲁迅作品是否已与当今时代需求相悖了呢?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化。鲁迅作品是否过时,反映出不同意见双方对当今的不同认识。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不同的人即使对鲁迅的同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不同意见的碰撞恰好能成为鲁迅作品在这个时代的绝佳注脚。
从另一方面看,所谓的“学生抵触周树人”,抵制的未必是鲁迅的作品,而是当今的教育方法。
曾有教师苦恼表示,受应试教育桎梏,分配给鲁迅作品的讲解课时过短,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也有学生吐槽,为何同一句话,鲁迅写出来就是通感修辞,而自己写出来就是病句?老师一句“人家是鲁迅”轻飘飘终结了学生的困惑。
长期以来,在鲁迅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神化等缺点,但教学的缺点不能依靠剔除文章解决。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表情达意的能力,如果仅仅简单粗暴地剔除一切舆论认为的“难、繁、旧”的文章,那学生们认为更难背的《逍遥游》《离骚》是不是也要一起删减?英国学生都要学习莎士比亚,西班牙学生也要学习塞万提斯,这些西方文豪的古语言哪个不是晦涩难懂,鲁迅又为何要被剔除课本?
因此,今天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删减鲁迅作品”,而是要选择鲁迅哪篇作品更合适。小学生自然难以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他们对那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机敏闰土兴趣盎然。
鲁迅作品是否晦涩,学生觉得难不难,很大程度上还是看语文老师如何帮助学生怎么去理解,而这正是语文老师的需要发力的地方。不要让语文教育失去了让学生陶冶美好情感的能力。(完)
作者/筱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