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安桥到巴黎圣母院 木质古建保护何以成为世界难题?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60014914000

文物古建的“生命”只有一次,烧掉了便不再是她了。即便经历多次重建,已经失去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8月6日21时许,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桥万安桥失火烧毁。福建宁德市屏南县委宣传部于当天深夜发布通报称,现场明火已全部扑灭,无人员伤亡,但桥体已烧毁坍塌,火灾原因正在调查当中,屏南县公安刑侦部门已经介入。

始建于宋朝的万安桥,距今已有917年的历史。这座木质廊桥穿越过历史的烟尘,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在大火中毁于一旦,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夜晚。《新京报》了解到,村里多位老人看到桥被烧毁后失声痛哭,感到十分可惜。虽然大火已灭,但疑问和思考还有很多。万安桥为何失火?这样一座“国宝”级廊桥为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木质建筑保护在国际上是否也存在困境?

天灾or人祸?

中新网报道,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桥。桥长98.2米、宽4.7米,舟形墩,不等跨。作为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于2006年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据多位长期关注廊桥的摄影爱好者影像留资显示,万安桥上并未设有香火佛龛,夜间游客稀少,火势从何而起成为当下最大的待解疑问。

社群媒体上流传的救火视频显示,万安桥上没有布设消防水管、灭火器稀缺,民众用水桶救火,火势熊熊无法扑灭,令人隔屏绝望。

当地村民则向极目新闻介绍,万安桥是当地村民休闲纳凉的地方,孩子去河对岸上学也需要经过这里。桥上是有消防设施的,前几年也经过保护性修缮,但仍有人在桥上抽烟。“但一般都会把烟头熄灭,或者扔到河里。”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起火原因,但正如光明网所言,不管怎样,均与保护不力、防范不严等有关系。

  ▲全国最长的古代木拱桥万安桥未焚毁前俯瞰图。穆睦摄

古建文物浴火,一个全世界的普遍难题

万安桥起火再一次为中国乃至世界木质古建保护敲响了警钟。南方网提到,实际上,从闻名世界的巴黎圣母院,到茶马古道驿站独克宗古城,再到云南翁丁老寨,这些年来,海内外发生的古建文物浴火事件不在少数。火患猛于虎,对于以纯木、砖木、土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而言更是如此。

近年来,木拱廊桥保护状况堪忧。据中新网梳理,一是依然难御自然灾害和火害威胁,2016年,浙江泰顺县有三座古廊桥在台风袭击中被损毁。除被洪水冲毁外,闽北武夷山的余庆桥、建瓯步月桥都毁于大火。二是社区实践蓬勃发展但年轻人的参与度有限,如何实现代际传承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寿宁县一位年轻建筑系大学生成为木拱廊桥传承人坦言,在深山修建廊桥,“寂寞难敌”。

虽说建筑浴火是一个全世界的普遍难题,但这并不是疏于保护的借口,仍应引起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

《北京青年报》报道,万安桥被烧毁再次提出了如何保护诸如木拱桥和木制建筑这类独具中国工程技术特色和智慧的建筑和文物。对于保护古建筑,国家早就有规定,1984年2月28日由文化部、公安部发布的《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其中包括防火和救火,因为木制建筑除了容易损坏外,最大的敌人是火灾。

规定要求,凡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必须严格对一切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此次火灾是否有违反了相关规定的情况仍需调查。

此外,《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对于灭火也有具体规定,要求古建筑保护区必须设有相当数量的消防用水。但前文提到,救火视频显示万安桥上没有布设消防水管,而且灭火器稀缺,完全不能阻止熊熊大火。

  ▲万安桥,摄于2018年4月。缪福森摄

修复不难,但古建的“生命”只有一次

7日凌晨,屏南县官方通过公众号“全景屏南”重新发布《关于屏南县长桥镇万安桥的火情通报》增加了一句话:“下一步,屏南县将对火灾情况进行评估,并全力做好修缮等后续工作。”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滋告诉《华西都市报》,“闽东北和浙西南区域中关于廊桥营建的非遗传承人比较多,造桥经验十分丰富,因此修复万安桥并不算困难”。

即便如此,古廊桥之美,在于不用一钉一铆榫卯连接之技,在于高山沟壑间长虹卧波之景,更在于当地人信俗寄托于廊桥之民风。即便修缮如初,还是千年时空的味道吗?

光明网评论这样写道,文物古建的“生命”只有一次,烧掉了便不再是她了。即便经历多次重建,已经失去的,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场大火抹掉的,除了凝结在古桥身上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有多少代人行色匆匆的繁复记忆。文物古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好这些文物古建,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完)

综合中新网、极目新闻、光明网、南方网、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陶思远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