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过年只剩下了买买买?
距离春节仅剩半个月时间,然而,一边是火热进行中的年货节,另一边,关于年味变淡的话题又开始走热。消费主义似乎难以逆转民众对年味变淡的感知。
▲(中新网资料图)
民俗学家孟宪明表示,年味的变淡是由于我们不注重过年的仪式感和形象感,但是过年的团圆感仍深刻印在中国民众心中。此外,他认为,我们正在走一个年味的下坡路,但是物极必反,大多数人记忆中的传统年味回归需要一个过程。
火热的年货节与年味越来越淡的吐槽齐登场
据商务部2022年12月29日消息,2023年全国网上年货节于2022年12月30日启动,并将一直持续到2023年1月28日。随后,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显示,年货节首日,全国网络零售额452亿元,比去年年货节首日增长6.5%。
在此之前,各大电商平台已纷纷为抢占年货消费者资源做出充分准备。据相关报道,快手2023年货节活动时间从2022年12月24号开始,一直持续到2023年1月2号,期间快手拿出66亿流量和10亿红包助力商家。
抖音同样在12月早些时候进行了年货节招商。过去两年大获成功的好物直播间、大咖直播间等玩法会在年货节重启,同时还推出全新的家乡年货直播间,试图给消费者提供新鲜感。
天猫年货节首次取消跨店满减,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拼多多在年货节期间,也将投入30亿元的站内资源和红包雨。
线上年货活动如火如荼,在线下,全国各地的商超,各品牌、不同品类的年货像干果礼盒、新年装饰品等也正陆续上新,等待被选购。
然而,一边是火热进行中的年货节,满足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发展需求,另一边,关于年味变淡的话题又开始在互联网平台走热。消费主义似乎难以逆转民众对年味变淡的感知。有网友吐槽,“什么时候,过年只剩下了买买买?”某种程度上,消费主义也在单一、霸权化年味。
▲市民在新疆库尔勒九鼎梨城农产品批发市场选购兔年饰品(图片来自中新网)
整齐的发光窗花才是年味,年味停留在儿时
来自郑州的李雨曾有一次非常深刻的年味触动。2018年春节,李雨随家人到山西旅游过年,“我们当时去参观了应县木塔。”就是在这个小县城,李雨见到了非常有年味的一幕,“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在窗户上贴着发光窗花。”
李雨说,一个窗花可能不显,但是一栋二十多层的楼上,全是各种各样、不规则的发光窗花,“吉祥字、福字、各种花和动物状……一排一排的,那种整齐感,看起来就很震撼。”坐在酒店房间,盯着窗外的发光窗花看了好一阵,李雨感觉,这才是过年。
今年26岁的姚锋对年味的强烈感知停留在儿时,“小时候特别期待过年,因为家里总会有很多好吃的,不用写作业,可以跑出去和小朋友们疯玩,还可以放炮之类的,”而随着长大,姚锋觉得自己在丧失一种能力,渐渐地,感知能力像钝化一般,“儿时过年那种纯粹的快乐,很难再触摸到。”
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姚锋直观地感受到,现在身边人不再像儿时那般重视过年,“也就感觉年味在越来越淡了。”
专注研究民俗学近半辈子的河南省民俗协会副会长孟宪明,对春节年味变淡有着更长时间周期的感知,他表示,年味变淡的流逝感其实是对标于我们对年味的传统定义上。
年味在变淡,但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感没有改变
何为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孟宪明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一方面是过年的仪式感,“有句歌谣讲腊八祭灶,年节来到,腊八一过,年就来了,”孟明宪说,传统意义上的年味,是一家人从腊八节开始,就已经进入过年的状态,“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打扫、备年货等,都在为过年做准备。”
另一方面是形象感,包括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给长辈行跪拜礼等。孟宪明觉得,年味的变淡是从禁放鞭炮开始的,多年来,他一直主张和呼吁将鞭炮禁放改为限放,“比如说限制燃放的地点和时间,不能一棍子打死。”
传统意义上的年味更多体现在小城镇和乡村。小县城长大、求学工作在城市的白羽觉得,年味在大城市里的体现更弱,“每到过年,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要返乡过年,城市里反而会变得很冷清,没有人气。”
但在自己的家乡小县城,白羽说,他还可以逛集市和庙会,看老一辈人表演传统才艺,“土风习俗是最好的年味增稠剂,”在白羽看来,小县城生活节奏慢,大家有生活的气息,也更有时间准备一个“年”。
而即便如此,白羽仍明显感觉到,家乡现在的年味已不能与儿时相提并论。时代赋予了年味流逝感的属性,白羽说,以前过年的美好已成记忆,但所幸,与家人团聚的幸福感依然是不变的。
孟宪明也表示,过年的仪式感被一层一层消解,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过年的团圆感仍深刻印在中国民众心中,“一到过年,不管千里万里,大家都往家赶。”
物极必反,传统年味的回归需要一个过程
传统春节习俗渐渐被民众简化、淡忘,而随着时代发展,过年涌现出很多新形式,旅游过年、年夜饭在外面饭店吃、网上拜年和网上抢发红包等。两者似乎形成了旧与新、前浪被后浪拍在沙滩上的对立关系。
孟宪明否定了这一形式上的看似对立,“新年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年俗应该被淘汰,传统年俗是根、是整体,而在此基础上的新变化,只是它的一部分。”孟宪明表示,找回失去的年味,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层面开始重视根的问题。
在他看来,西方的圣诞节,人们从12月1日就开始准备,具体形式包括成年人给自己家里小孩送礼品,每天送一个,一直送到24日圣诞夜,“他们用24天的时间来积累对节日的情感,而我们现在是做不到的。”
这其中牵扯到春节假期的问题。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很多打工族在外地务工,一年回一次老家。正如白羽所说,城市里的年轻人过年就七天假期、路上两地奔忙,这让他们很难有闲心去注重年的仪式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曾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应该将春节假期适当延长至十天,彰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便亲人团聚。
孟宪明则表示,一定要重视自己民族的节日文化,节日是文化的骨骼,没有节日,我们的文化就撑不起来,“将如何过好年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工程来对待、取消对过年放鞭炮的限制、狠抓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教育……”
孟宪明说,我们正在走一个年味的下坡路,但是物极必反,大多数人记忆中的传统年味回归,需要一个过程。(完)(原标题:民俗学家称我们正在走一个年味的下坡路,失去的年味该咋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