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小的方寸美扇,徐徐展开间,打开了一个认识中国的窗口,拉近了东西方文化的距离。
将时光倒回18至19世纪,走进一场盛大的欧洲宫廷宴会中,也许能够看到在装扮精致的妇人手中,正摇晃着一把做工考究的折扇。细看之下,会发现这把精美的扇子,来自遥远又美丽的中国。
原来,在18至19世纪的清代,广府外销扇风靡欧美。它们色彩艳丽、材质多样、纹饰繁美,在西方贵族中风靡一时。如今,在天府之国成都,人们也能在博物馆中一窥外销扇的“辉煌时代”。1月12日,“广府外销扇:18-19世纪的中国风尚”在成都博物馆盛美来袭。据悉,本次展览精选97件(套)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经典藏品,在货通重洋的全球贸易背景中,展示扇艺纷呈的“中国制造”,倾情演绎外销扇所蕴含的中国风尚。
“这也是这批扇子第一次离开广东,来到我们天府之国。在展览中,观众能够看到精美绝伦的图案,各种繁复的工艺,会让大家穿越到18至19世纪,去见识那时广东工匠们超凡脱俗的手艺,还有中国贸易和中国制造的强大的生命力。”展览执行策展人王苒滢这样说道。
▲展览现场(图片均来自封面新闻)
97件(套)经典藏品呈现中国外销扇的“辉煌时代”
典雅古拙的累丝银扇、细腻精巧的纸面折扇、质薄轻盈的羽毛扇……走进位于成都博物馆三楼的展厅中,就仿佛穿越到了数百年前广东繁荣的贸易氛围中,无论是展厅中复原的广州扇子店铺的场景,还是有墙壁上描绘的广州著名的十三行的街铺场面,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频繁的贸易往来。
据王苒滢介绍,在18至19世纪,随着东西方之间航路的联通,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工艺品制造加工的产地,琳琅满目的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广州走向世界,极尽繁华富丽的外销扇是其中的翘楚。凭借广州匠人的潜心智慧和鬼斧神工之技艺,外销扇以其奢华精美的外形折服欧洲上层社会,自此开启了中国外销扇的辉煌时代。
▲展览现场
在了解外销扇历史背景的同时,随着展厅的线路走去,各种形态万千、姿态不一的精巧扇子,立即抢夺了观众的视线。这些扇子款式层出不穷,色调、质感不尽相同;更是色彩旖旎,其有彩绘西洋园林、田园风光、树木花蝶,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们纹饰精美,黑漆描金、烧蓝、刺绣,构图新颖别致,色彩奇巧绚丽,往往集多种工艺于一扇,极尽装点之能事。
据介绍,此次的展览一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货通重洋”“扇艺纷呈”“中国风尚”。“第一个单元,我们主要是想从外销扇的历史背景上去介绍它,将它置身在18至19世纪,当时全球性的贸易背景下;第二单元主要是讲述了扇子的工艺,这一单元的扇子按照工艺、材质等因素去区分,让观众静静地欣赏扇面上的精美的图案。第三单元‘中国风尚’,则是展示外销扇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想让观众认识到此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是怎么通过外销扇走向世界,全世界的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东方审美远渡重洋 见证“扇”动世界的中国风
▲象牙骨鹅毛彩绘花蝶扇清道光
一把小小的方寸美扇,徐徐展开间,打开了一个认识中国的窗口,拉近了东西方文化的距离。在这些外销扇中,不仅洋溢着迷人的西洋风情,更蕴含着浓厚的东方审美。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在欧洲风靡一时的“中国风”。
“现在大家谈论的‘中国风’,其实早在13世纪晚期就出现于欧洲了。18至19世纪,‘中国风’更在欧美国家发展至顶峰”王苒滢说到,在这一批精美的扇子中,也能看到东方的工艺技术与西方的审美需求不断碰撞、融合,新颖别致的外观造型不断涌现。在“中国风”的影响下,制作扇子的工匠以更显奢华感的檀香、金银、镀金累丝等名贵材质作为扇骨;以庭院风光、吉祥花鸟、彩绘动物等饱含浓郁“中国风”特色的元素作为扇面装饰。
于是,在最后一个单元“中国风尚”中,就重点展示了极具“中国风”的外销扇,从中可以看到在西方社会里盛行的迷人至极的中国风尚。不光是以绢质为扇面,绣以折枝花鸟纹的花鸟图绢面檀香木折扇;还是呈葵瓣形状,扇面缂出菊花蝴蝶图案的花蝶图缂丝木柄团扇……这些匠心独具、“中国风”满满的展品,都给西方人带去了无穷无尽诗情画意般美的享受。
▲庭院人物图与花鸟图五料骨纸面折扇清道光
“这在一个单元的设计上,我们特别采用了红色为主要的色调,更能体现‘中国风’。也与前面的黛紫、薄荷绿也形成了反差。”展览展陈设计师段凯风这样说道。与此同时,展厅内还设计了许多可互动打卡的环节,譬如在第一单元就还原了欧洲宴会的场景,观众步入展厅中,就像穿越到数百年前,手持羽毛扇在宴会中摇曳生姿。
“在展陈设计中,我们没有用太多的图板,和过于复杂的花纹。我们就想让观众能够静下心来,近距离欣赏这些扇面上的精美的图案以及绝妙的工艺。”王苒滢也说到,她希望观众可以不用怀抱着参观历史文化展览的心态,而是把其当作一个精妙的工艺展去欣赏。“正如我结语里面所写到的那样,外销扇就如同一个徐徐展开的画卷,让大家见识到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完)
作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