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流转,一岁一轮 这些过年的“仪式感”从未改变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74271809000

年月流转,一岁一轮。延续千年的春节是中国人年度生活中的盛大节日,也是中国人休憩与再度丰盈的情感驿站。

“过年回家,我们回家,今晚就要到家。无论路途千里万里归心似箭啊。这首2011年春晚歌曲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回家过年的期盼。这个春节,游子归家、张灯结彩,阖家团聚的喜悦愈显浓重。不论年月流转,过年的种种“仪式感”从未改变,为中华儿女开辟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1月17日,深圳北站候车大厅。自1月7日春运开始以来,广铁深圳站、深圳北站等站点旅客发送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图片来自中新社)

挂灯笼、贴春联、吃年夜饭是春节不能少的仪式感

延续千年的春节是中国人年度生活中的盛大节日,也是中国人休憩与再度丰盈的情感驿站。

每到过年,挂红灯笼,贴红红的春联是仪式感;厨房里传来一家人忙碌又欢乐的声音也是仪式感;离家已久的孩子终于拖着行李箱走进家门,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年夜饭更是不能缺少的仪式感。

  ▲1月18日,广西南宁市上海路街头年味十足,琳琅满目的年货吸引市民选购。图为一名老者在年货摊位前驻足。(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过,近来也有关于年味变淡的话题在社交平台热议。有网友吐槽,“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只剩下买买买了?”某种程度上,消费主义正单一化、“霸权化”年味。各大电商平台从12月底就开始推出“年货节”抢占市场。在线下,全国各地的商超,各品牌、不同品类的年货像干果礼盒、新年装饰品等也正陆续上新,等待被选购。

  ▲1月12日,河北石家庄南三条市场,市民采购年货。随着农历兔年春节临近,前来选购年货的市民络绎不绝。(图片来自中新社)

专注研究民俗学近半辈子的河南省民俗协会副会长孟宪明,对春节年味变淡有着更长时间周期的感知,他表示,年味变淡的流逝感其实是对标于我们对年味的传统定义上。

孟明宪说,传统意义上的年味,是一家人从腊八节开始,就已经进入过年的状态,“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打扫、备年货等,都在为过年做准备。”

在他看来,西方的圣诞节亦是如此,人们从12月1日就开始准备,具体形式包括成年人给自己家里小孩送礼品,每天送一个,一直送到24日圣诞夜,“他们用24天的时间来积累对节日的情感,而我们现在是做不到的。”

孟宪明也表示,过年的仪式感被一层一层消解,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过年的团圆感仍深刻印在中国民众心中,“一到过年,不管千里万里,大家都往家赶。”

  ▲1月9日,浙江宁波,旅客携带“大包小包”踏上回家路。(图片来自中新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说,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伦理的国度,春节就是周期性强化家庭家族关系的盛大节日,人们在节日中团聚与对长辈的拜年问安及年节礼物的馈送,让中国人的浓浓亲情得到表达与强化,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伦理责任,也是对家庭成员社会行为约束力的强固。

春节民俗是华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

  ▲当地时间1月14日,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春节花市吸引市民驻足。(图片来自中新社)

俗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对常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春节民俗是抹不掉的文化记忆、断不了的浓浓乡情,更是永久不变的团圆期盼。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华侨华人研究院陈奕平表示,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重要节日,春节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节日都难以超越的。华侨华人的春节民俗活动很丰富,家庭层面的有亲友团聚、吃年夜饭、给压岁钱、围炉守岁、祭祖祈福等;社区层面,每逢春节各国的中国城和唐人街会点亮新春彩灯、挂起大红灯笼,还有舞龙舞狮、新春庙会、春节大巡游等欢庆活动;国家层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春节定为全国或者部分城市的法定节日,春节期间会有政要发表贺词、邮政部门发行生肖邮票和地方社区组织大型庆祝活动。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0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唐人街举行新春爱心大游行,数万民众唐人街参与游行欢庆新春。(图片来自中新社)

当然,由于各地文化的不同,华侨华人在海外也会有一些“另类”的过法。比如,澳大利亚华人春节吃“福饼”就是受到了广东文化的影响。在当地,广东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源于历史上澳大利亚大部分中国移民都是广东人。此外,他们还会在春节期间举行舞狮表演。

  ▲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生自制的各式饺子。(图片来自华舆)

留学生们在海外,则会过出一些新花样。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生们包的饺子馅儿,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土豆馅儿、蘑菇馅儿、草莓馅儿、奶渣馅儿,甚至还有樱桃馅儿!一些“脑洞”更大的留学生,为了能模仿更加逼真的国内环境,会用便携式音箱播放各种鞭炮的音效,然后将其放置于窗外,模仿出窗外鞭炮齐鸣的感觉。不仅如此,那音响中的鞭炮声必须盖住电视机里晚会的声音才显得更加逼真。而此时屋里的各位才真的会有恍然间已在国内的感觉。

春晚,承载着中国人集体记忆的仪式感

作为除夕之夜的“新民俗”,自1983年播出以来,春晚已伴随中国人走过40年。

  ▲中国台湾歌手陈立农(左)参与“四海同春”2023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节目录制。(图片来自中新社)

40年来,春晚走进千家万户,收看春晚成为除夕夜中华大地上最普遍的群体性活动。随着时间流逝,春晚在人们脑海中逐渐意象化,升华为每个个体对其成长过程、生活方式、情绪记忆的复杂诠释。春晚就像时光胶囊,装载着满满回忆,又像陈年酒坛,酿藏着最深处的情感。此外,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四海同春”华人春晚近年来也已成为全球华侨华人过春节的固定项目之一。(完)

  ▲京剧表演为全球华侨华人贺新春。(图片来自中新社)

综合中新社、《中国民族报》、《河南日报》、澳洲网、“华舆”客户端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