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夕之夜,东方彩灯点亮全球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75676451096

民间谚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一盏盏流光溢彩的精巧花灯,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故事。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元夜良宵,皓月千里,花灯千树如星如昼。作为春节的“压轴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灯会将过年的喜庆氛围带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当晚,电视荧屏上,央视元宵晚会中,北京灯彩、秦淮灯彩、硖石灯彩、潮州花灯等“非遗”传承人再次为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带货”,一盏盏流光溢彩的精巧花灯,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装扮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为什么元宵节一定要看花灯?

  ▲1月18日晚,一位参观者在西安城墙新春灯会赏灯时,将新春愿望写下挂在高处。(图片来自中新社 盛佳鹏摄)

民间谚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

为什么元宵节一定要看花灯?“原始社会利用火带来熟食和光明后,引发了人们对于火的崇拜,后来古人又开始崇拜天上的星星。所以说最古老的元宵节就是对火、星星这样发亮物的原始崇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介绍,很早楚地民间就有了祭祀“太一天神”的习俗,具体表现为从正月十五日傍晚开始点灯到天明。

  ▲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市民在北京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观赏花灯,欢度元宵。图为市民拍摄花灯。(图片来自中新社 易海菲摄)

对火的原始崇拜到了汉代形成了民俗化、社会化趋势。汉代社会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民间也广泛存在祭祀“太一天神”的现象。

之后这种全民习俗又演变成了社会性的庆典活动。到了隋唐时期,官方比较提倡看花灯的风俗,尤其是唐宋,甚至会发布放假政策。上行下效,至少到了南宋时期,元宵节已成为盛大的全民狂欢活动。

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

在今年的央视元宵晚会中,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各式“灯彩”贯穿始终。秦淮灯彩、硖石灯彩、仙居花灯、潮州花灯、北京灯彩、湟源排灯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灯彩传承人在晚会现场制作灯彩,配以多地灯会的热闹景象。流光溢彩中,共度良宵、拥抱春天的“仪式感”扑面而来。

浙江仙居曾是重要的商埠,人称“百工之乡”,自古以来生活富足、百姓心灵手巧,慢慢地就有了集空间设计、绘图、针刺工艺于一体的无骨花灯。

87岁高龄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王汝兰介绍,明朝万历年间,我们皤滩古镇的挂灯和闹灯活动已经办得很红火。看那花灯,通体没有一根骨架,灯面上由刀凿针刺的孔洞构成图案,娇小玲珑、古朴雅致,是灯会上当仁不让的主角。

  ▲2019年2月19日,台湾新北市举办平溪天灯节,庆祝元宵节。(中新社资料图片 陈小愿摄)

作为参与两岸文化交流12年的花灯艺人,秦淮灯彩传承人陈柏华说:“元宵晚会上我展示的是亮相台湾新北灯会的同款作品,祈愿两岸同胞同庆佳节共团圆。”元宵节当晚,2023年新北平溪天灯节在平溪举行。闽南话中,“灯”与“丁”发音相近,过去人们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下,元宵“生灯”象征家庭祈求新年添“男丁”,在新北平溪举办的天灯节更是有此寓意。

陈勤建认为,元宵节的这些习俗都是极其重要的节庆仪式感,“节庆仪式感往深里说,这种文化的存在代表了一种文化身份,再进一步讲这代表了你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文化人性是由无数这样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或者说民俗活动组合起来的。”

东方彩灯如何点亮全球?

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高潮。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华人也将元宵节的习俗保留下来,比如马来西亚华人青年有元宵“抛柑”的习俗,单身女性在柑橘上写下联系方式抛入水中,男性争相捞拾,期盼结下姻缘;在日本横滨,华人和当地民众元宵节会到中华街赏花灯;在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华人们元宵节会聚在一起品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等。

  ▲2月4日晚,位于四川省自贡市的第29届国际恐龙灯会游客如织,民众赏灯迎元宵节。(图片来自中新社 张浪摄)

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的自贡彩灯,素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1990年,自贡灯会远赴新加坡,开启了海外展出的序幕。30多年来,自贡灯会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比利时、墨西哥等8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巧夺天工的灯彩艺术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故事。在光影世界中,当好沟通东西方的“文化使者”。(完)

综合中新社、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