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在记者会提到这些中华经典故事,有何深意?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78856937000

这些典故正是中华民族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给我们当下增强发展信心、解决发展问题带来深刻启迪。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近90分钟的时间里,李强共回答了10个问题。其中,在回答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提问时,李强说:“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小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很励志,讲的都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中国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应大会发言人王超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片来自新华社)

总理为何要在记者会上讲到这些中华经典故事?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

“大禹治水”讲的是,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治水13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的出行受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阻碍,进出都要绕道。他决心挖平险峻的大山,打通道路。面对质疑之声,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最终,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而将山挪走。

“精卫填海”同样是中国上古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的女娃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夸父逐日”的故事最早出自《山海经》,讲的是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烤死了庄稼,晒焦了树木,导致河流干涸,人们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

这四个经典故事正是中华民族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给中国当下增强发展信心、解决发展问题带来深刻启迪。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应大会发言人王超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片来自新华社)

比如“大禹治水”,它让我们相信人定胜天,只要不惧艰难、智慧应对,最终定能征服困难;“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许多原来认为不可能攻克的困难,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敢想敢干,坚持不懈,最终定能让人刮目相看;“精卫填海”,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之时,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永不屈服、永不放弃,定能积小胜为大胜;“夸父逐日”,告诉我们要胸怀大志,为了梦想勇敢执着、不停奔跑。

就像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说道:“大家想一想,哪个时候、哪一年没有困难呢”?我们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的。我们中国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压倒……”他直言,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如何稳增长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考验。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今年定为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所确定。中国经济总量已破120万亿元人民币,基数很高,加上今年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对此,我充满信心。”李强总理表示。(完)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