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为何多个国际性节日邂逅“春分”?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1679358121038

诸多国际纪念日都与春分“相约”,也许与春天在各国文化中的美好意象相关。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分,又名“日中”,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

春分日,一年中国际性节日最多一天,或许是也。世界诗歌日、世界儿歌日、世界森林日、世界睡眠日、国际诺鲁孜节、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世界唐氏综合征日等,3月21日同迎来纪念。

为何是“春分”?

春分,是最具天文学观测特征的节气之一。春分点,是现代天文学上度量天体位置及运动两个重要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和赤道坐标系的计量零点,对应的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那一刻。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尔后白昼渐长,万物复苏势愈增。《尚书‧尧典》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中”,昼夜等长之谓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有言:“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以“阴阳”释“春分”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既显“中庸”之名,亦寒褪暖盛生机所潜藏、孕育。

古代中国,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礼制。周天子时已有祭日传统。《礼记》曰:“祭日于坛。”唐初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谓春分也”。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言:“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之概念与意蕴,同样见诸西方社会。春分英文作Vernal Equinox或Spring Equinox,其中,vernal与spring均表“春天”;equinox则由拉丁语“aequus”(平等之意)和“nox”(暗夜之意)组合而成,意指昼夜均分。

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春分视为春季的中点,西方的春分日则是春天的开始,颇有中国“立春”之意。从古巴比伦历法,到伊朗、阿富汗及一些中亚国家至今通行的波斯历,都视春分为岁首。这天,也是波斯历新年“诺鲁孜节”。在巴尔干半岛、黑海盆地、高加索地区乃至中国新疆等地区,这一传统绵延3000多年,成为当今世界上3亿多人的新年。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日,中国各类传统习俗可谓万物勃发,雅趣盎然。立鸡蛋、放风筝、食春菜、簪花饮酒……或对“南园春半踏青时”欢欣相迎,或以“忙趁东风放纸鸢”应时应景,抑或如“酒醉还来花下眠”般酣畅淋漓。像“立鸡蛋”这类春分趣事,甚至随互联网远播海外,激起社交媒体上,“多米诺骨牌”式接力挑战。  ▲资料图:河北平乡县直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玩起“立蛋”游戏,感受春分的文化情趣。姚友谅 摄

全球各地,春分有何仪式感?在日本,春分当日及前后三日,称作“彼岸”,近似中国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扫墓祭祖。韩国人在春分有吃“岁饼”“寿福饼”习惯,寓意全家一年无病无灾、诸事顺心。在英国,有些人会于春分日抵达巨石阵看日出,还会喝一种由蒲公英、牛蒡制成的传统饮料,以恢复精力。

诸多国际纪念日都与春分“相约”,也许与春天在各国文化中的美好意象相关。中国人常道“一年之计在于春”,颇显“预则立”的勤勉笃实;英国诗人雪莱高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鼓舞世人在至暗的黎明前心生曙光;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之《春》,以华丽洒脱的跃动音符,奏出万物苏醒的经典诗篇。春之始,是希冀所寄,是想象华章,是勃发精神,孕育无限可能。由是,不同领域、不同种族、不同群体也心照不宣,以言语为构、韵律为形、绿意为色,让春分时刻,成为共同纪念。  ▲资料图 张洋 摄

数千年前,地球东西两侧,先民们早已心有灵犀,透过陶寺遗址古观象台的夯土柱阵、不列颠岛上巨石阵的缝隙,遥看春分日升。如今,在春色渐渐洒落的时节,何妨以“春”为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筛去狭隘排异的刺耳噪音,谱写“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的全球文明协奏曲。(完)

作者/徐雪莹

责任编辑:步步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