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阿根廷华裔家庭,长于美国纽约唐人街,伍志伟选择成为一名提问者和观察者,6次访华寻根,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开启“寻宝”之旅。
【东西问客户端4月7日电】“我是谁?”生于阿根廷华裔家庭,长于美国纽约唐人街,这个终极提问不断叩问着伍志伟。他选择成为一名提问者和观察者,6次访华寻根,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开启“寻宝”之旅。2010年,伍志伟创办了拉丁美洲第一本介绍中国与阿根廷交流的杂志《当代》,在当地享有良好声誉。近日,“东西问”客户端专访了伍志伟,他表示,促进中拉交流是自己的终生事业,“我的使命是帮助阿根廷人解读中国和理解中国”。
▲伍志伟(受访者供图)
填井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上学第一天,老师便指着伍志伟的姓氏Ng追问。60年前,在阿根廷圣尼古拉斯城生活的中国人寥寥无几,这个姓氏在当地人眼里非常怪异。
在此之前,无论伍志伟在哪里出现,都会立即被称为“Chino”。“阿根廷人称所有长着细长眼睛的人都叫‘中国人’,但我并不知道这个称呼意味着什么。”他说。
老师的问题道出了在伍志伟心中盘桓许久的困惑。此后的大半生时间,伍志伟都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然而,那个抛出问题的人——伍志伟的父亲,来自中国广东的伍灼均——却始终沉默。
上世纪40年代,伍志伟的祖父带着伍灼均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纽约。1954年,伍灼均作为技术人员到阿根廷圣尼古拉斯城筹建纺织厂,“以令人敬畏的方式适应了这里,几乎所有的身份都变成了阿根廷人”。
与父亲的中国人身份有关的,仅有一尊观音雕像、一罐山上摘来的茶,以及一些画作和书籍。在孩童时期的伍志伟眼里,这可是“神秘物件”。比如那张画着长胡子老人和几个光头孩子的画,他们个个捧着桃子,伍志伟怎么也想不明白缘由;还有相册里与父亲合影的那些人,他们的长相和自己联系微妙;最神秘的莫过于父亲用汉语打电话,奇妙的发音令人神往,独处时伍志伟还会自言自语地模仿……
家里斗柜上的那尊观音雕像和伍志伟见过的圣母像也不一样。父亲解释说,这是中国的“圣母”。阿根廷人信奉天主教,“圣母”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对一个8岁的孩子而言,这是最容易理解的回答了”。不过,这样的时刻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父亲对有关中国的话题缄口不言,不会提起“神秘物件”的故事,更没有教他汉语。
几年后,父亲带着他们一家回到纽约唐人街与亲戚团聚,但伍志伟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我跟唐人街的一切水火不容,父亲与青春期的儿子争吵的场景不断出现。”伍志伟18岁时,母亲决定带着孩子回到阿根廷,而父亲则留在纽约。此时,伍志伟才知道他还有个中文名字:志伟。
“我不知所措地写出那几个字,几乎不敢相信。就像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家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双胞胎兄弟,即便每个兄弟都可以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生活,但他们并不完整。”伍志伟需要那个兄弟——有着中国血统的另一个自己。
他选择了新闻学,成为一名记者,又进修了人类学,拿起了观察社会的思想工具。那些疑惑就像是一口永远填不满的井,但他笃定,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填,终能做成一些事。伍志伟接受了这个“我是谁”的人生命题。
回到原点
伍志伟想与父亲和解,他找到了与父亲之间的纽带:中国血统。伍志伟遂与记者朋友卡米洛·桑切斯拜访了父亲的中国朋友罗尧,他们从古典绘画谈论到《道德经》,从家庭关系延伸到哲学思辨,伍志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5年秋,52岁的伍志伟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尽管不会说中文这件事让他没什么归属感,但中国人的友好让他感到亲切,“有时我向陌生人问个路,他就直接把我带到目的地”。
伍志伟兴奋地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父亲只说,老家没有人能接待你,什么东西也都没了。我本想分享我的计划,但最终什么也没提。”几天后,父亲还是让他朋友的女儿接待伍志伟,并为他雇了翻译、订好酒店。
伍家位于广东台山的老宅已无人居住,父亲朋友的女儿带着伍志伟到里屋的先人牌位前上香、烧纸钱,还准备了一大桌祭祖的饭菜。在一旁的佛龛里,伍志伟又见到了那尊观音像——肤色雪白、光着双脚、膝头托着一个小金瓶。
那些“神秘物件”的故事渐渐清晰起来。“我感到体内的血液回到了原点,合上了这个圆圈,同时开启了一个新循环——这是我与中国、与中国人产生亲身接触的新的人生循环。”伍志伟回忆说。
之后的一天,伍志伟在周边村子里散步,看到了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人。“心里像火山喷发了似的,越看越亲切。”再定睛细看,简直一模一样,“留着胡子,皮肤黝黑,鹰钩鼻,黑痣,脸型也一样,我吓得想逃跑”。走了一段路,伍志伟又颤抖着回去找他合影,但被婉拒了。他想,如果他的祖父没有移民海外,他可能会是那个人,是个中国人,过上中国男人的生活。
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伍志伟十分喜欢这个比喻。在他看来,血液是生命之河,是区别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人们社会生活和集体经验的隐喻。“血脉可以融合,文化亦能。”他说。
那一次,伍志伟在中国待了近两个月,坐着火车游历了9个省份、19座城市。在青藏高原的山区,伍志伟跟随牧民恣意奔放地生活;在北上广深的夜晚,享受国际化都市的繁华;在四川羌族的林间,体验与自然融合的田园意趣。此后他6次访华,开启了关于中国的“寻宝”之旅。
找到自己
2004年,中国与阿根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两国经贸往来频繁,中国跃升为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伍志伟判断,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将逐步扩大,当地民众对中国动态信息的需求势必增强。
然而,有关中国的消息在当地大众媒体的报道中比例较小,个别媒体甚至被假新闻与刻板印象左右。彼时,当地民众对中国媒体的信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了解中国的有效渠道。伍志伟捕捉到了这个机会。
2010年,正在阿根廷《号角报》任职的伍志伟与两位热衷于中国问题的同行卡米洛·桑切斯和内斯托尔·雷斯蒂博创办了《当代》杂志。杂志采用中文、西班牙文双语模式,面向从事与中国相关工作或对中国感兴趣的拉美人,以及常年生活在拉美的华侨华人等读者群体,介绍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动态、社会文化的情况,以及中阿各项交流活动。《当代》成为拉丁美洲第一本专门介绍中阿交流的杂志。
不久,3位创始人辞去媒体工作,全身心拓展杂志业务,创建了杂志官方网站,开启了一档全新的广播节目《从这里到中国》。节目从拉美读者的视角选择话题,以诙谐风趣的语言介绍中国社会的大事小情。该节目后来被集结成书《你需要知道的关于中国的一切》,受到当地读者追捧。
作为一名深耕中国议题的媒体人,伍志伟直接收集在中国的一手信源。“消息来源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可能的话,我自己也成为一个直接的消息来源。”他同时阅读中国媒体的报道,并向立场客观的国际媒体请教,为中阿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我的职业生涯与我的出身紧密相连。”从事中阿交流工作始于伍志伟“找到自己”、了解中国的需要,也凸显了他在社会参与层面的志向。“中阿关系在经济领域仍然是有待发展的,我们不仅需要推动经济层面的往来,还要增强民众间的关系。这对中阿两国关系是双赢的。”伍志伟解释说。
经过十余年发展,《当代》在当地积累了良好声誉,在中阿两国使领馆内都可以读到这本杂志。他也将此视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我的使命是帮助阿根廷人解读中国和理解中国”。未来,伍志伟希望继续办好杂志,以帮助两国的媒体、学者和商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完)
参考资料:
【1】伍志伟,穿越中国的10134公里[M],北京:朝华出版社,2021
【2】郭存海,我们和你们:中国与阿根廷的故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9
受访者简介:
伍志伟(Gustavo Ng),阿根廷知名媒体人、中国问题专家、《当代》杂志主编、阿根廷国会大学研究员。曾供职于阿根廷《号角报》、日本《读卖新闻》和西班牙《世界报》等国际主流媒体。2010年创办《当代》杂志,系统地向拉美读者介绍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推动增进中拉交流。著有《鸡年》《狗年》《牛年》《你需要知道的关于中国的一切》《中国:超越贫困》《秋天的蝴蝶》《穿越中国的10134公里》等。
作者/宋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