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西湖景区的飞来峰石刻造像细节中能看到本土文化与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文化元素的碰撞,成为记载亚洲不同文明互融互生的历史印迹。
中国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既有外来文化元素的渗入,亦有地方文化的包容与增生。
江南地区的石窟造像,以杭州西湖景区的飞来峰最胜。从飞来峰石刻造像细节中能看到本土文化与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文化元素的碰撞,成为记载亚洲不同文明互融互生的历史印迹。4月26日,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灵隐管理处承办的“飞来峰里的文化亚洲”展在灵隐飞来峰景区正式开启,首次了呈现飞来峰文化与亚洲文化的相互影响。
▲灵隐管理处供图
本次展览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以飞来峰题刻造像为主题,通过古代题刻造像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古今”对话,讲述中华文化与印度、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地区)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以期扩大飞来峰文化国际影响力,讲好浙江故事、杭州故事,助力杭州亚运会。
▲灵隐管理处供图
“飞来峰里的文化亚洲”展围绕题刻造像的亚洲元素,设置“飞来肇始”“石刻万像”“森壁摩崖”“爱达未来”4个板块,分别通过高清拓片、3D打印石刻造像、书法篆刻作品和文创等展陈内容,营造“古今”对话的语境和时空交叉的环境,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互融互生的魅力所在。
文明互鉴路上“爱”与“真诚”点亮展览主题
飞来峰山水空灵、物象精微,石刻造像和摩崖题刻记录着古往今来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大德高僧、国际友人仰羡灵鹫神光的印迹。一百年前,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曾在飞来峰“高僧取经”浮雕前赞叹中印两国僧人历经险阻来往交流,相互传导爱和真诚。这与杭州亚运会“爱达未来”的主题甚为契合,“飞来峰里的文化亚洲展”应运而生。
展陈的现代书法篆刻作品中,不论是佛教高僧对“高僧取经”浮雕的题跋,还是省文史馆馆员“嘤鸣友声、万世和平”“爱达未来”等书法、篆刻,无不体现“爱”这一主题。展览既是对中华文明包容万象之展呈,也是对杭州亚运会“爱达未来”的呼应。
古代摩崖题刻与今人书法篆刻的千年之约
飞来峰的崖壁间多见古人刻石留题,历时久远,大多数石刻不免难以辨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展览展出的34件飞来峰高清摩崖题刻拓片,时间横跨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部分拓片与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地区)相关,更有稀少难见的梵文经书。与古代拓片相呼应的,是当下书法名家的创作,有骆恒光、鲍贤伦、赵雁君等馆员的题跋作品,也有余正、李早、陈墨、韩天雍等馆员围绕展览的4个板块题目分别创作的4件篆刻作品。摩崖题刻见证了千年来的中外文化交流互融,现代的书法篆刻作品则呈现了中华文脉的传承赓续,体现了新时代风貌。
▲灵隐管理处供图
与3D打印还原的“石刻造像”近距离对话
飞来峰上的元代造像吸收了西藏、西夏的艺术风格,在与江南本土文化融合过程中,生成了别具一格的异域韵味,是中国窟龛造像史上极盛的光亮。展览在亚洲文化大空间中,以现有高精度文物数字化数据为基础,采用3D打印技术呈现等比例缩小的“理公床及十八罗汉像”“元·金刚立像”等高保真模型。模型具备石刻造像形态以及色彩纹理的极高还原度,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造像本体,感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完)(原标题:亚洲文化如何互融互生?让我们从飞来峰的题刻造像里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