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迪士尼动画强势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动画片历经百年发展至今,通过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不断产出优质作品,逐渐打开国门,登上世界舞台。
6月7日18时41分,中国著名动画艺术家、一级动画设计师林文肖因病去世,享年89岁。
动画片是林文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她见证、参与了中国动画的许多“第一”: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等。
▲第一部由林文肖独立导演的动画作品《雪孩子》。(图片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从《小蝌蚪找妈妈》到《大闹天宫》,从《草原英雄小姐妹》到《哪吒闹海》,从《雪孩子》到《金猴降妖》,这些构成一代人童年记忆、推动中国动画走向巅峰的动画作品,皆出自林文肖之手。
▲林文肖。(图片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谁的童年没有做过“公主梦”?
从动画片出现至今,美国一直被称为“世界动画产业帝国”,不仅制作历史悠久,而且艺术特征、作品数量和质量均遥遥领先。
米老鼠、唐老鸭、匹诺曹、小飞象……这些来自动画王国迪士尼的经典动画形象给无数孩子带去欢乐,至今享誉全球。特别是取材于童话故事的《白雪公主》,作为世界首部动画长片,翻开了动画史上新的一页,使动画片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鼹鼠的故事》。(图片来自人民网)
当动画片在美国已成为一项产业时,受迪士尼垄断,欧洲尚停留在试验性阶段。即使将《白雪公主》的导演聘为首席动画师,英国在动画领域仍发展缓慢。直到1954年,英国首部动画长片《动物农庄》问世,从此全面开花,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数量和质量达到黄金时代。
1957年,来自欧洲捷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问世,因其没有旁白的设定而受到东欧、中国、印度、日本等世界各地观众的一致青睐。历经百年,动画片在世界范围内尤其美国的发展仍处于领先水平,持续不断地为全球观众产出优质作品。
这个“公主”是我们中国的!
说起中国动画的开拓者,必要提万氏兄弟。当时美国动画片刚传至上海,万氏兄弟对迪士尼“秘而不宣”的动画技术十分好奇,时常跑到电影院反复观摩探求制作技术。
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开启了中国动画百年序幕。1926年,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动画片《大闹画室》上映,这是一部真人和动画结合的动画片。
▲《大闹画室》。(图片来自人民政协网)
193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登陆上海,创下空前票房。同一时期,万氏兄弟创作了一部属于中国公主的动画片《铁扇公主》。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是世界电影史上紧步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显示了当时中国动画高超的制作技艺,让当时中国的动画艺术无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大闹天宫》林文肖担任动画设计。(图片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诞生,奠定了新中国动画的创作基础。自此,众多艺术家在动画创作中广泛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开启了中国动画独立自主的艺术探索之路。
1961年,由林文肖担任动画设计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将工笔重彩、水墨绘画、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引入动画创作之中,让动画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
▲《小蝌蚪找妈妈》林文肖担任动画设计。(图片来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往后数十年间,《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彰显民族个性的优秀国产动画作品频出,且皆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
中国动画“出海”:“我命由我不由天”
近年来,“出海”已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追溯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制作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作品,就以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上世纪80年代,又再次推出了《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等优秀作品……直至2015年后,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标志,多部叫好叫座的国产动漫电影在海外上映,使中国电影“出海”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哪吒之魔童降世》。(图片来自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先锋影业总经理梁小北表示,作为国际发行方来讲,国际市场对中国内容是有需求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容爆发的时刻。中国动画能够走向国际,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对于中国动画来说,哪吒、太上老君等中国古代神话人物,西游记、白蛇传等中国民间传说,福建土楼、广东牛杂等地域特色,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藏,而历史文化的独特主题,也是推动中国动画持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引擎。
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画是一种具备跨文化传播属性的“国际性文化语言”。国产动画“出海”的成功案例一再证明,我们有实力创作出既具备中国特色、也有国际市场的优秀作品。而这样的优秀作品,不仅收获了海外的影响力,更增强了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人民网、经济参考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