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龙舟竞渡,玩的不止是心跳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87395909000

细长而坚韧的古老龙舟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众多龙舟划手,更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期待这条“中国龙”能够飞渡山海,登上更广阔的的世界舞台。

  ▲图为2023年4月15日,2023“悦动光明港”福州地区龙舟俱乐部邀请赛在福州光明港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当“村BA”的呐喊声混合着锅碗瓢盆的敲打声,在贵州省台盘村响彻云霄,不远处的广东正在以“冲上热搜”的阵仗,敲锣打鼓地庆祝另一场比赛的到来——划龙舟、迎端午的年度大戏。

每年端午前后,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各地热闹又激烈的龙舟赛。近年来,这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活动,也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城市举行。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赛,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能在奥运赛场上领略龙舟竞技的风采。

  ▲图为布拉格龙舟比赛。(图片来自新华社)

划过龙舟的外国人都知道屈原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000多万名龙舟爱好者,一百多个国家开展龙舟运动,举办过上千场比赛。”2019年国际划联龙舟委员会委员、龙舟世界杯总裁判长陈信豪说,龙舟运动也早已突破华人、东亚及东南亚的区域限制,在欧洲、北美洲等地都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像美国、加拿大每年都有龙舟比赛,在德国、西班牙、俄罗斯也都广受欢迎。”

早在1979年,美国波士顿就举办了北美第一届龙舟节;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每年都有全国范围内的龙舟活动;俄罗斯甚至在龙舟大赛中,设置了吃中餐、练气功等活动,把东方特色完全融会贯通在自己的血液里;今年6月初,卢森堡还在雷米希市摩泽尔河畔,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

外国人对龙舟有多爱?他们甚至愿意漂洋过海,到中国参加最“local”的龙舟赛。以2017年在昆明滇池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为例,这场比赛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名运动员参赛,其中95%是非华人选手。

“基本上划过龙舟的外国人都知道龙舟是起源于中国的,甚至问起屈原,他们都知道。因为当他们爱上这项运动后,就想更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陈信豪认为,龙舟运动承载着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进的文化内核,“我们做的就是将这种文化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传播出去。比如龙舟点睛仪式,不管国内或是国外的龙舟比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图为2021年11月,福建省大学生旗山湖龙舟锦标赛在福州旗山湖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龙舟队员,行走的荷尔蒙

其实,在龙舟传入西方以前,欧美流行的是另一项水上运动项目——赛艇。作为赛艇的诞生地,英国每年在泰晤士河举行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也如同一年一度龙舟赛一样,吸引着全民关注。那么,既然西方已经有了赛艇运动,为何还会对龙舟产生兴趣呢?它们又有哪些区别?

  ▲在东京奥运会赛艇项目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中国队夺得冠军。(图片来自中新社)

赛艇船体呈流线型,龙舟虽然也差不多,但船头船尾得装饰成龙的样子。二者的人数和坐姿也不同。按国际龙舟联合会标准,标准龙舟上桨手为22人身体面向船的前进方向;而赛艇选手最多不超过8人,背对船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区别导致龙舟桨手和赛艇桨手的发力方式完全不同,这是两项运动的根本差别。

此外,相较于传统赛艇的双桨划行,龙舟采用的是单边划行,此外还有两个“高阶配置”——船头配一名鼓手,通过有节奏感的鼓声指导划桨;船尾配一名舵手,负责控制船体方向。

于是,龙舟大赛便呈现出与赛艇完全不同的场景。鼓手敲击着全队的脉搏,舵手掌握着前进的方向,浆手燃烧着对胜利的渴望。团队合作、独特技术和队员之间的信任感,使龙舟比赛充满激情,每个队员都是“行走的荷尔蒙”。

  ▲6月19日,在浙江省瑞安市中塘河,龙舟爱好者正在划龙舟、赛龙舟。(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民间赛事到奥运舞台

随着龙舟在海外越“划”越远,如今它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从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龙舟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龙舟作为展示项目亮相奥运赛场,可以说,竞技型龙舟赛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

“我们和亚洲皮划艇联合会、中国皮划艇协会正在努力达成,将龙舟运动列入2025年世界运动会的目标。”国际皮划艇联合会主席托马斯·科涅茨科说,为了推进“龙舟入奥”,国际划联做了很多努力。除了不断提高龙舟的国际影响力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关规则和竞技标准。

为了适应国际标准和奥运趋势,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划联委托中国皮划艇协会设计了“奥林匹克级别”的新型竞技龙舟。这种龙舟由8名桨手、1名舵手和1名鼓手组成,具有更快、更国际化、更竞技化的特点,并符合“奥运瘦身”趋势。

赛场上,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赛场下,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细长而坚韧的古老龙舟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众多龙舟划手,更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期待这条“中国龙”能够飞渡山海,登上更广阔的的世界舞台。(完)

综合三联生活周刊,中新网,中国侨网,央视新闻,中国体育报,钱江晚报等

责任编辑:阿拓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