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金碗背后的大唐丝路

来源: CCTV4 1690436363000

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大多数为银质,金碗很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何家村窖藏中两件国宝级文物——鸳鸯莲瓣纹金碗。

1970年10月发掘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被称为20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批珍贵文物不仅代表着唐代金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还包含着中西文化交流中友善互通的人文精神。采用捶揲技术制作而成的“鸳鸯莲瓣纹金碗”,以及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文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去领略盛唐时期精湛的技术工艺,欣赏中西文化相互学习的结晶。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首座大型现代化的国家级博物馆,它的馆藏文物达到了170多万件组,其中尤其是以商周的青铜器,汉唐的金银器以及唐墓壁画最具特色。今天我们就去陕历博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看一看。

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大多数为银质,金碗很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何家村窖藏中两件国宝级文物——鸳鸯莲瓣纹金碗。

      本文图片皆是CCTV4视频节目截图

两只金碗的造型取自莲花。莲花瓣纹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十片,上下轮廓重叠相合,将整个金碗幻化成一朵盛开的莲花。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副研究馆员贺达炘

它的碗壁上有两层凸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是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但是它又不纯粹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在它的花纹的设计和制作加工上面,它使用了中原的很多文化因素融合起来了。

鸳鸯莲瓣纹金碗通体采用捶揲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捶揲技术最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捶揲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唐代广泛应用在金银器皿上,极大丰富了中国金银器的器型类别和装饰风格,为唐宋金银器的商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这些实际上都是外来技术,到中原了发扬光大了以后,产生的新的金银加工技术和制作技艺的一个典型的作品代表。

如果说鸳鸯莲瓣纹金碗还是成双成对的话,那么,这件国宝文物不仅在何家村窖藏中乃至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镶金兽首玛瑙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成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兽嘴处的镶金,其实是酒杯的塞子。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工匠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中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也常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到底在哪里,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可能是粟特的工匠到长安以后制作这件器物,所以它有强烈浓厚的外来文化的因素,而且是中西方文化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交汇融合以后产生的这么一件艺术的杰作。

何家村窖藏文物蕴涵丰富的外来文化因素,有些器物可能是域外传入的,有些器物可能是中国工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制作的,还有些器物可能是异域的工匠在长安适应中国传统改良的,这些文化因素都融合在唐代宏大而丰富的文化体系里面,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和实用的协调统一,体现着盛唐文化的丰富、精彩和多元。

古往今来,中国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有新的文化萌发、生根发芽,结出新的文明硕果,持续丰富着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完)(原标题: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丝路上的中西文化交融

责任编辑:卜乐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