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霸陵又上热搜了,不过这次是因为一只熊猫。你可曾听说过用大熊猫陪葬的吗?熊猫作为我国国宝,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何会沦为“陪葬品”?
汉文帝霸陵又上热搜了!不过这一次吸引人们的不是陵墓位置,也不是出土的金器,而是因为一只熊猫。大家可能听说过古人用战马陪葬、用狗陪葬,甚至用猴子陪葬,但你可曾听说过用大熊猫陪葬的吗?
熊猫作为我国国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在国际外交中起了重大作用。那么为什么要用大熊猫作为陪葬对象?大熊猫在古代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大熊猫又为何成为了“吉祥物专业户”?
“神奇动物”在“陵”里?
陪葬,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战马、猫、狗甚至人都曾是陪葬的对象。而在薄太后南陵西侧的外藏坑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好像打开了一个个“神奇动物”盲盒,金丝猴、猕猴、狍子、陆龟、雕、鹰、野鸭、环颈雉都有。每一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墓穴,遗骸摆放规整,“睡”得安详。
▲2021年12月1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的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图为2018年10月2日拍摄的江村大墓马骨出土情况。(图片来自中新社)
“用珍禽异兽来陪葬,薄太后并非首创。”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晓陆说。在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园的陪葬坑里,发现了早已灭绝的“帝国君子长臂猿”。而在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中也曾出土过大量的马、珍禽异兽、水禽,以及出土后大量尚待鉴定的动物骨骼。
但此次在汉文帝霸陵的动物殉葬坑中,考古队员发现了2000多年前大熊猫的骨骼。这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大熊猫骨骼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认为,这个特殊而首次出现的动物殉葬坑体现了古代“事死如生”的丧礼制度。帝王将相们不仅在建造陵寝时全面模仿生前的宫室殿堂,更将生前使用的物品,享受的服务以实物的方式带入地下寝宫大量随葬。
“多功能”的陪葬品
那么,汉文帝为何要选择大熊猫作为陪葬品呢?
有网友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古代帝王喜爱选择珍稀动物作为陪葬品,而熊猫因其毛皮光泽珍贵,而常被王孙贵族视为“送礼佳品”,因此大熊猫的骨骼出现在陪葬坑里并不稀奇。
在汉文帝的生平中还有一段与大熊猫有关的佳话。他曾在狩猎时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大熊猫,他不仅为它治疗伤口,还将其放生。这件事情被广为传颂,成为了汉文帝的一大善举。因此,也有网友猜测汉文帝可能因为喜爱大熊猫而选择它陪葬,以表示珍惜。
▲2023年5月18日,四川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和花”与“和叶”是出生于2020年7月4日的一对龙凤胎姐弟,因憨态可掬、喜欢互动而吸引众多粉丝和游人拍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外,在古代文化中,大熊猫被视为“瑞兽”,具有驱邪避灾的神力,因此用大熊猫作为陪葬品,有为其来生护佑的含义在。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推崇黄老思想,以仁政具现“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用大熊猫作为陪葬品满足了他对于自然生态和动物世界的向往和喜爱。这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大熊猫的崇敬和珍视,还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国宝化身“吉祥物专业户”
如今,大熊猫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形象“代言人”,是世界所熟知的“中国名片”。从1990年亚运会的盼盼,北京奥运会的福娃晶晶,前不久“一墩难求”的北京冬奥会冰墩墩,再到最近火爆全网的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这些大熊猫吉祥物每次出现在国际场合,总能赢得全世界人民喜爱。
▲2022年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滑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图为“冰墩墩”亮相。(图片来自中新社)
古时,人们就曾把大熊猫当作睦邻友爱的象征。因为它不伤害其他动物,只吃竹子,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和平属性,早在唐朝时期,大熊猫便作为两国友好交流的象征走出了国门。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熊猫外交”。多年来,大熊猫一次又一次担任和平和友谊的使者走出国门。据统计,我国已与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截至2022年,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及其幼崽共有64只,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大使”。
综合“央视新闻”公众号、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