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时光列车”上线试运营,怀旧的车厢带给乘客们沉浸式体验,坐在其中仿佛回望了中国地铁五十年赶超西方百年的恢弘历史。
横排座椅、绿皮车身、油棕色地面、弧形扶手……8月8日,北京地铁“时光列车”上线试运营。列车通过贴纸及部分设施还原的方式,复刻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地铁多个时间段的典型车型、外观外貌。
一步一景,乘客们登上车厢,时而恍若置身20世纪60年代,时而被拉回21世纪初,时而又穿越到现在。“时光列车”在给乘客们带来怀旧体验的同时,也讲述着历史长河中的“地铁故事”……
▲列车上线前停靠在古城车辆段内。(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60年代的地铁车厢里,来场穿越时光之旅
60年代的参观券、70年代的横排座椅、90年代的线路图、新世纪的智慧车窗……为营造穿越感,“时光列车”共复刻了6种车型,由6节编组组成,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地铁的几次重要变迁。
列车两端的车厢分别设置20世纪60年代的DK2型车、70年代的DK3型车样式,第2节、第5节分别设置为80年代DK11型车和90年代的DKZ4型车样式,中间的第3节、第4节车则蕴含了新世纪的“双奥”元素,以2008年8号线奥运支线DKZ15型车与冬奥支线智慧冰雪列车为设计原型。
▲列车复刻上世纪70年代的车厢内景。(图片来自中新社)
乘客无论从车头或是车尾上车开始参观,均能体验到“从过去到当下”又“从当下回到过去”的感觉。相关负责人在采访时提到,“乘客在车厢中既能看到地铁开通初期的线路图,富有年代感的标志、车票、风扇罩等老物件,也能通过播放着视频的‘魔窗’感受智慧地铁时代的新景象。”
“时光列车”让乘客们在乘车过程中“沉浸式”了解中国地铁技术的进步与变革,不仅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新时代中国地铁发展的速度,也能“穿越时空”,共同回顾和见证中国地铁数十年来的时代记忆。
律师的大胆梦想,改变了世界的“地下脉络”
如今的中国作为“地铁大国”,毫无疑问在地铁建设中跻身世界第一。然而回望历史,中国地铁的开端与西方相比却相隔百年之久。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筹备地铁建设,而早在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伦敦地铁便已经正式运营通车。
1825年,伦敦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在思考如何解决交通纠纷的难题时,想到自己当矿工的父亲曾给他描述的英国煤矿的井下生活——工人们乘着有轨矿车,用极短的时间跨过悠长的隧道,到达目的地。皮尔逊于是想到,如果用这种方式在城市里运送旅客,岂不也很方便吗?于是修建地铁的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乘客在20世纪70年代主题车厢内打卡拍照。(图片来自中新社)
为了实践这个他认为能“造福伦敦”的设想,皮尔逊辞掉了律师的工作,向伦敦政府锲而不舍地推销该方案近10才得以让工程上马。经历了数十年的建造后,终于在1863年,当时已63岁的皮尔逊亲眼见证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地铁顺利通车。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黄金期,整个国家沉浸在“明天会更好”的乐观情绪中,这也使得建造地铁这项巨大工程得以落地。而那时的中国则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三年,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时代,让地铁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来说,是想都想不出来的事。
中国地铁“加速度”,50年赶超西方百年历史
1954年,为国防和经济需要,中国开始筹备地铁网络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地铁建设的前辈们没有让历史和人民失望,从1965年开始建设到1969年,他们用不到五年的时间让世界见识了“中国速度”。1969年10月,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建成,中国没有地铁的时代从此结束。
21世纪初,中国地铁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开始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地铁建设迅速加快,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2个城市拥有地铁线路,中国地铁建设不仅仍在持续规划发展中,并且成功“走出国门”,在西方国家,也能看到来自“中国制造”的地铁。
▲列车到达复兴门站,乘客有序下车。(图片来自中新社)
莫斯科米丘林大街地铁站内浓郁的“中国风”;土耳其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地铁线路……都是中国地铁“走出去”的有力见证。不仅如此,2021年,美国波士顿首列新红线地铁正式上路,新地铁一改往日令人怨声载道的窘况,因其干净、快速、前卫的特点受到了当地人的广泛好评,这辆列车便是来自“中国制造”。
今朝犹可忆,明日更可期,中国“地铁人”用50年时间赶超了西方地铁的百年历史,让世界共同见证了中国地铁发展的蝶变之路。正如“时光列车”的最后一个车厢主题“向新纪元前进”一样,中国地铁建设的时代乐章还将随着滚滚车轮继续奏响恢弘,让世界听到。(完)
综合中新网、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