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以建筑为“媒” 从胡同中探寻未来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 1692007595000

“建筑是非常好的媒介。”他始终认为,做建筑要先了解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生活,这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年轻人之间相互交流。

【东西问客户端8月14日电】今年是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Shuhei Aoyama)在中国生活的第18个年头。

青山周平是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获得者,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2015年,青山周平因在一档家装改造节目中创意改造胡同平房,而爆红网络。

北京胡同的印象

说起对中国的初印象,14岁那年,青山周平随学校游学旅行初到中国。那时他的记忆碎片里是茉莉花茶的味道,清晨停放路旁的自行车,白天热闹的喇叭声和北京高楼下的斜屋顶,这些画面直到现在依旧深刻。

21岁那年,正在读大学的青山周平只身去到上海,用两个月时间看中国。2005年,他再次选择到中国找工作,以实习生身份在北京参与项目设计。

“这里对年轻人来说有很大发挥空间。”青山周平回忆,时值北京奥运会前夕,许多新项目层出不穷,不少国际建筑师去到中国,“那个时代氛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最后决定留下来。”

青山周平在北京胡同住了10年,在他看来,胡同生活是北京独特的生活方式。

▲(视频拍摄 卞正锋)

2023年是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Shuhei Aoyama)在中国生活的第18个年头。从空间的具体位置、场地信息到对时代的理解和观察,中国生活给青山周平带来无数灵感。卞正锋摄

“房子是小的,但家是大的。”他这样形容胡同生活。“住在这里,我慢慢知道胡同并不是教科上写的东西。它很有趣,可以说是非常未来的城市空间。”在青山周平眼里,胡同不只是需要被保护的建筑群,更能带给他探索未来城市空间的新思考。他在这里探寻共享生活的模式。

“胡同里还能看到自然和建筑的互动关系。”青山周平指出,树木,建筑形式,屋顶与太阳角度等都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尺寸设计有着密切关系。“胡同里的人、建筑、城市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给我新的启发。”

传统建筑的启示

在中国工作的17年中,青山周平走过中国所有省份,看过新疆、西藏壮丽的景象,人与自然纯粹的生活循环,也在山海边打造建筑。

“我去过的地方比绝大部分中国人还要多。建筑师去的通常是还没被开发的地方。”青山周平发现,乡村是中国一大特点和优势。许多乡村保留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份宝藏。“这几年我常去相较偏僻的地方,我们应保留住现代化城市建筑容易遗忘的部分,把它们结合在未来的设计中。”

  ▲2023年8月12日,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Shuhei Aoyama)在北京参加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并做主题分享。(卞正锋 摄)

青山周平也喜欢从“传统”中寻找“未来”。“传统的城市建筑或村落中可以发现未来的种子或迹象。中国的景观和建筑关系便是如此。”他解释,颐和园以景观为主,建筑为辅,建筑是自然中较小的一部分。当看一幅传统水墨画时,小桥人家融入于宏大山水之中,和谐自然。

“中国传统空间的价值观是以景观为主,建筑配合景观。而西方认知则更多以建筑为主,景观配合建筑。”青山周平认为,对于可持续性发展而言,当下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对景观建筑和自然的传统价值观,给我们建筑师带来新的启发。”

中外青年的互鉴

从空间的具体位置、场地信息到对时代的理解和观察,中国生活给青山周平带来无数灵感。“我们绝大部分项目都在中国,受到各地不同人文环境的启发。同时我也将在日本所长所学的经验,结合到每个项目之中。”

青山周平也感受着中国日益变迁的城市面貌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了,有更多高楼大厦了,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人的变化。刚来中国时,很少见到去过日本旅游的朋友,现在我身边许多人比我更了解日本好吃好玩的东西。”

  ▲2023年8月12日,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Shuhei Aoyama)在北京参加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并做主题分享。(卞正锋 摄)

同时,青山周平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建筑师到中国做项目,中国建筑师到日本做交流。他希望,具有新价值观的年轻一代建筑师们能够更多地相互分享。

“建筑是非常好的媒介。”他始终认为,做建筑要先了解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生活,这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年轻人之间相互交流。

“建筑不是工作,也不是赚钱的工具,它更多是生活的态度或理解现在时代的媒介,通过建筑,更多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可以相聚于此,更好地交流。”青山周平说。(完)

作者/高楚颐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