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院落不是说不能商业化,但纯粹突出商业利益,一味趋利是不能让文物“活”起来的。
随着“暑期游”逐渐升温,“古城游”也迎来众多游客。然而在甘肃天水,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业化运营后,不仅失去了它本来的样貌,还进驻了许多格格不入的“新业态”。其中,一家由明清居民院落改造的“日式餐厅”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的现实修复的古建筑(图片来自中新社)
斥资超8亿却改得“面目全非”
甘肃天水拥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筑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抢救这些古建筑,天水市曾斥资超过8.88亿元,用于对当地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然而没想到的是,不到两年后,花大成本修缮的文保院落就变得“面目全非”。很多商业进驻改造院落,使传统古建筑成为了游客消费场所。
▲一家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变成了一家日式风格餐厅。(图片来自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位于天水古城内厚生巷13号的一处日式风格餐厅,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已看不到曾经庭院宽敞、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风貌。院中、台面被木板覆盖,营造成日式风格,西厢房外还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
天水古城特聘顾问、修缮古民居专家黄国翔表示,这种改变古院风貌的新加和改建并不被允许。修缮后雨天时雨水会溅到柱子上,加快糟朽。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见水一次伤害一次。然而在天水古城,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昔日“古建筑”沦为“生意场”
古城内,赵氏祠堂后的第三院全部被刷上了油漆、磨平了棱角,16号院为了方便顾客上下,甚至将原来的楼梯取掉。解放路的10号和12号文保院落,也成为经营餐饮和罐罐茶的餐厅。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后院还加盖了彩钢厨房。这些“商业化”的改造,都让原本充满着历史气息的古建筑“变了味”。
事实上,近年来诸如此类令古城不“古”的改造已非个例。7月9日,一组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景区的航拍视频流传于网络,有网友发现,梵净山景区金顶寺金顶释迦殿和弥勒殿庙外墙维修后将原来的青砖黑瓦刷成了粉红色。
▲2022年2月14日,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出现云海景观,美如画卷。(图片来自中新社)
2018年8月,四川安岳峰门寺的南宋大佛被彩漆“修复”,使得佛像的面容失真;2019年,湖南岳麓书院将古建筑的墙面全部刷成了白色,破坏了书院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这些令古建筑“改头换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此外,还有一些景区为了追求门票收入,打着“保护”、“修复”的名号擅自改变古建筑的外观或造型,刻意炮制所谓“网红景观”,将古建筑变为“生意场”,以此赚取收益。这些“改造”不仅使建筑本身遭受不必要的损害,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价值,并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
“修旧如旧”才是“锦上添花”
文保院落不是说不能商业化,但纯粹突出商业利益,一味趋利是不能让文物“活”起来的。正如天水古城市民所抱怨的,没有文化沉淀,没有真正原汁原味的东西,让原来古老的家园成了“三不像”。古建修复应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创新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并非以营利为目的的“改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经手巴黎卢浮宫改造项目时,于卢浮宫本体的中轴线上修建了一座玻璃金字塔,如今这座玻璃金字塔已和卢浮宫博物馆一道,成为法国的地标景点。它作为卢浮宫的一部分,相信也会成为载入史册的历史文物。
▲2022年10月4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一家茶馆内,游人正在边品罐罐茶边聊天。(图片来自中新社)
贝聿铭的创新之所以成功,其前提便是做到了“修旧如旧”,保留了卢浮宫原有的文化面貌,让“玻璃金字塔”为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合理的创新不仅使“修复”后的古建筑焕发新的光彩,也为其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见证者。从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古老建筑,蕴含着祖先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思想观念,彰显着先人们的审美标准。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和事业。(完)
综合央广网、中国青年网、新京报、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