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浪漫见诸日常,也是非凡时光里的回响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2694859835

七夕节的棱镜,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爱情观和时空观。与西方喜欢“谈爱”不同,东方更重“说情”。七夕佳节体现着怎样的“中国式浪漫”?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时以乞巧为主题的七夕,近20多年转变成“中国情人节”。在这个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们幻想牛郎织女银河相望、鹊桥复见,充满柔情与浪漫。

与西方喜欢“谈爱”不同,东方似乎更重“说情”。七夕佳节体现着怎样的“中国式浪漫”?

  ▲8月22日,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演员身着传统汉服演绎古风婚礼。(图片来自中新社)

“浪漫”何来?

“浪漫”一词古已有之,东坡居士有诗《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三首其一》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这是“浪漫”在汉语文献里的首度亮相。

今天,当我们说起浪漫,不止爱人之间的浓情蜜意、缱绻深情。

于西子湖畔偶遇从古画中走出来的“卖花姑娘”;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里享受“汉服自由”,看光影霓裳,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千年......中华风韵的浪漫与唯美投射在现代城市的大街小巷与角落里,在鲜活的现代生活中持续发生着。它淬炼于历史长河,以贯穿古今的穿透力勾连出中国人发自内心的集体记忆。

浪漫是婉约的,也是豪放的。“神舟”“北斗”“嫦娥”“祝融”……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出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有网友这样总结:“中国式浪漫就是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8月22日,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演员身着传统汉服演绎古风婚礼。(图片来自中新社)

寄情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七夕节的棱镜,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爱情观和时空观。除了两情相悦、你侬我侬,还包含对如梦佳期的守望,包含银汉迢迢而情不移的坚贞。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道出对韶华的珍惜,对衰老与离别的伤感。

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揭示出真爱的永恒特质,传递出中国人对爱情的终极理解。

更有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气魄宏大又感人至深。这种真挚和柔软,使七夕情蕴更深刻而难忘。

  ▲8月22日,陕西西安,7对新人身着唐装,跨火盆、过马鞍、结发同心、夫妻互拜,在华清宫内体验仿唐婚礼。图为同牢合卺礼。(图片来自中新社)

“活化”传承

中国式浪漫并非停于纸上,它自时光里款款而来,在点滴的生活里悄然生长。

近年来,结合传统婚礼中“同牢合卺”“撒豆撒帐”等习俗,以“传席、撒谷豆、拜礼、却扇、盥手、合卺、结发、执手、敬茶”为主要内容的新中式婚礼日渐被年轻人青睐。

新郎高头大马、新娘凤冠霞帔,走在花轿旁的媒婆,穿着喜庆红褂子,嘴角右上方点着大黑痣,高高挽起发髻,扭着并不柔软的腰肢……“大红花轿八人抬,一朵芙蓉今日开。左脚踩轿生贵子,右脚踩轿财运来。起轿喽……”喜庆的唢呐声响彻街头巷尾,迎亲的花轿队伍吸睛无数,刷爆了朋友圈。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主任殷慧指出,“婚礼”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如今,礼乐文化活在当下,也用在当下。

在浙江台州临海市小芝镇,“毛家班花轿”已经延续130年,传承五代。2010年,26岁的毛武顺从姑爷爷郑先春手中接过了班主重担。毛武顺说,2014年电视剧《红高粱》开播,男主人公余占鳌的轿班和“颠轿”一度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引发了民众对于中式婚礼的关注。

“中式婚礼是一场美与文化的盛宴,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婚礼’。”在宁夏银川,中式婚礼推广者牛俊则表示,中式婚礼是最直接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的载体,她希望通过中式婚礼,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完)

综合中新社、《光明日报》、《台州日报》等

责任编辑:向光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