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0件文物失踪, 大英博物馆何时让文物“回家”

来源: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1693210536000

最近发生的文物被盗事件再一次将大英博物馆推上了风口浪尖。文物是文明的印记,万万不可遗失,当慎之又慎。

前段时间,大英博物馆储藏室内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被盗。近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奥斯本表示,大英博物馆失踪文物数量大约为2000件。这一消息不仅震动英国,还牵动所有在大英博物馆有文物的国家的心,并引发各国强烈抗议,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

文物频频失窃,大英博物馆的安全管理遭质疑

      ▲伦敦,大英博物馆。(图片来自中新社)

“失窃藏品数量令人极为震惊”——随着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26日证实,这一自八月中旬起持续发酵的盗窃事件被推至高潮。无论是国际媒体还是分析人士都发出震惊的慨叹,将其称为“博物馆史上最大丑闻”,英国《泰晤士报》甚至以“国家耻辱”来形容此案。

事实上,大英博物馆被盗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2002年,馆内一尊有2500年历史、高12厘米的希腊半身雕像被盗,至今未能寻回;两年后的2004年,又有15件中国珠宝文物在该馆开放时间段内神秘失踪。

随着更多馆藏盗窃案爆出,大英博物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多方质疑博物馆的馆藏管理。牛津大学皮特河博物馆馆长丹·希克斯在英国《卫报》上批评大英博物馆忽视为其藏品制定适当的目录,导致许多疑似被盗的无价文物可能无法找回。而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长莉娜·门佐妮也有类似表态。奥斯本承认,大英博物馆拥有的所有藏品并非都正式记录在册并加上编目。

此外,英国警方对博物馆及其文物的安保投入薄弱,全国专事艺术品和文化遗产犯罪调查的警察仅2人,而意大利则多达300多人。

各国要求接文物“回家

随着馆藏文物失窃丑闻持续发酵,多国要求博物馆将其藏品归还原籍国的声浪越来越高。希腊要求归还其帕特农神庙雕塑(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是最典型的例子。

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尔金大理石雕。近几十年来,希腊一直呼吁英国归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英国则以法律障碍为由拒绝归还。而当前的馆藏文物失窃丑闻,让希腊再次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希腊考古学家协会负责人表示,在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失窃后,英方不能再说希腊文化遗产在英国比在希腊更受保护,也使得此前流传的“外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这一说法不攻自破。

除了希腊,还有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国家也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馆藏文物。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希望馆藏文物归还原籍国的诉求主要来自曾经被殖民的国家。

与英方做法大相径庭的是,在2017年底,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布基纳法索访问时提到,“从现在起五年之内,我希望向非洲国家暂时归还和永久归还文物的条件能够成熟”。这似乎重新点燃这些前殖民国家索取文物的希望。在2022年夏天,德国政府与尼日利亚政府签署了协议,德国将向尼日利亚归还贝宁青铜器,同时德国还将在尼日利亚原贝宁城的遗址上修建一座博物馆,以展出这些归还的贝宁青铜器。

大英博物馆“发家”全靠抢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最初的展品主要来自于私人收藏家的捐赠。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馆中藏品日渐丰富起来,这与英国殖民扩张密不可分。随着英国扩张殖民的步伐,各国的历史文化典藏以及奇珍异宝也流入英国本土,并汇集到大英博物馆中。

      ▲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图片来自中新社)

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现有藏品800多万件,覆盖了2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其中中国文物超2.3万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

BBC曾含蓄地表示,该馆的文物跨越200万年,系从六大洲“寻觅”而来。而澳大利亚天空电视台及半岛电视台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大英博物馆许多镇馆之宝本就来路不正,放在馆内堂而皇之地陈列,可谓“盗守自监”,此次失窃即便真的是因为“监守自盗”,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最近发生的文物被盗事件再一次将大英博物馆推上了风口浪尖。如果大英博物馆不能很好地护卫文物周全,承受损失的将不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而是全人类。文物是文明的印记,万万不可遗失,当慎之又慎。

综合中新网、新京报、“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经济日报、中国青年网、环球网等

责任编辑:佳蕾

中新社 东西问客户端

平等对话 文明互鉴

打开